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当主合同和担保合同发生纠纷需要提起诉讼时,应根据主合同确定案件的管辖权。对于承担连带责任的担保合同发生纠纷,债权人向担保人主张权利时,应由担保人住所地的法院管辖。如果主合同和担保合同选择的法院不一致,应根据主合同确定案件的管辖权。根据一般地域管辖规定,担保人应向被告住所地的法院提起诉讼。
担保人行使追偿权的前提是已经承担了担保责任。担保人承担担保责任后,主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消失,同时在担保人与主债务人之间产生了一种新的债权债务关系。在担保人代为履行债务之前,担保人是否实际承担担保责任还不确定,因此在担保人尚未实际承担担保责任之前,他没有向主债务人追偿的权利。根据担保法规定和担保合同,这种债权债务关系应属于合同之债。在司法实践中,有时债权人只起诉担保人而不起诉主债务人。在这种情况下,担保人尚未实际承担担保责任,他是否拥有追偿权和追偿范围尚不确定。
担保人行使追偿权的诉讼时效期间适用民法通则规定的两年诉讼时效期间。该期间应从担保人承担责任完毕的次日起开始计算,期间内适用民法通则关于诉讼时效期间中止和中断的规定。如果担保人行使追偿权超过诉讼时效期间,人民法院应当驳回其请求。
担保人享有主债务人的抗辩权,担保人应以主债务人的抗辩对抗债权人的清偿要求。如果担保人怠于行使主债务人的抗辩权,在承担担保责任时不得对主债务人行使追偿权。一般情况下,担保责任的承担与债务人债务免除之间有因果关系,追偿权才能成立。如果债务人的债务免除并非担保责任承担的结果,担保人就没有追偿权。在债务人向债权人履行债务后,担保人不得对债务人行使追偿权,只能要求债权人按不当得利返还。债务人履行债务后,应及时通知保证人。如果债务人违反通知义务导致保证人无过失地重复履行,保证人可以行使追偿权,但债务人不能免除补偿的义务,可以要求债权人返还不当得利的部分。
中国担保法关于债务人与担保人责任分割的问题。担保人的保证责任分为一般保证和连带保证。在一般保证下,保证人在特定条件下可拒绝承担债务;而在连带保证下,债权人可要求保证人独自承担债务。债务人与担保人的具体责任分割取决于担保合同中的约定。
新《民法典》下欺诈担保的判定及相关法律规定。新的司法解释取代旧《担保法》及其相关解释,解决了冲突条款问题。欺诈担保定义为债务人与债权人串通欺骗担保人提供保证的行为。保证人在特定情形下免责,并享有追偿权和参与破产财产分配的权利。
我国担保法中保证责任的分类与一般保证与连带责任担保的关系,指出连带责任担保是普遍适用的形式。在一般保证中,保证人享有先诉抗辩权,其行使的时间和条件依据担保法的规定。先诉抗辩权的性质是暂时拒绝履行债务,延缓保证责任的承担,而非免除责任。
票据保证人的连带责任。票据保证人的责任在于与债务人对持票人承担连带责任,范围包括票据金额、利息和费用等。与一般保证中的补充责任不同,票据保证中保证人的责任是连带责任,无需先向被保证人请求履行债务,可直接向保证人请求付款。此责任旨在增强票据的信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