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担保法》的规定,成为保证人需要同时具备积极条件和消极条件。根据法律规定,以下组织不得担任保证人,或者只能在特定条件下担任保证人:
国家机关只能使用国家财政预算拨付的经费用于履行其职能和支付工作人员工资,不能用于任何经营活动,包括为他人提供担保。但是,在经过国务院批准并使用外国政府或国际经济组织贷款进行转贷时,国家机关可以作为保证人。
为了保护公共利益,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不得从事与社会公益事业无关的经济活动。因此,我国《担保法》明确规定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不得担任保证人。
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是指企业法人下设的、依法取得营业执照的分公司、分厂、销售部等,具有一定的对外经营权。企业法人的职能部门指企业法人设立的没有对外经营权的内部职能部门,如人事部、财务部、车间等。
由于企业的职能部门既不具有法人资格,也没有对外经营权,因此不能以其名义对外进行经济往来,包括提供保证。如果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获得法人的书面授权,可以在授权范围内提供保证。
根据担保法第7条规定,具有代为清偿债务能力的法人、其他组织或公民可以担任保证人。保证人的基本资格要求是具备代为清偿能力。保证人提供保证是为了确保债权得到实现,债务得到清偿,因此,代为清偿能力是保证人的基本条件。
代为清偿包括代为金钱性质的清偿和代为履行其他给付。保证人在保证合同中既可以承担代为履行债务的责任,也可以承担债务不履行的责任,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如果保证人不能实际代为履行非金钱债务,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担保法解释》第13条规定,保证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赔偿债权人因此遭受的损失。
根据担保法的规定,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具备代为清偿债务能力的法人、其他组织或公民都可以担任保证人。最高人民法院在《担保法解释》第15条规定了五种类型的“其他组织”:
保证人的身份和资格是成为保证人的前提条件,如果您需要更多相关信息,本网站提供律师在线咨询服务,欢迎您进行法律咨询。
连带保证合同权利主张的方式,指出债权人可以向债务人和保证人主张权利。担保人履行担保责任有时间限制,债权人需在合同约定的担保期间或法定的六个月内要求担保人承担保证责任,否则将失去法律保护。同时,根据不同担保合同条款,担保责任的期限和条件也有所不同。
连带共同保证的法律解释,即当有两个以上保证人为同一债务提供保证且未约定保证份额时,各保证人承担连带责任。在主债务人未履行债务时,债权人可要求任一保证人承担全部责任。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后,无法追偿部分应按内部约定比例分担。
中国担保法关于债务人与担保人责任分割的问题。担保人的保证责任分为一般保证和连带保证。在一般保证下,保证人在特定条件下可拒绝承担债务;而在连带保证下,债权人可要求保证人独自承担债务。债务人与担保人的具体责任分割取决于担保合同中的约定。
抵押财产合法性的重要性,强调在抵押过程中需要注意抵押物的合法性和真实性,以及变现能力等问题。同时,对保证人的资格进行考察,办理法律规定的手续和其他预防手段也是必要的。在签订合同前,应核实担保财产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确保抵押权人的利益不受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