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保证的借款合同纠纷中,保证人承担的法律责任是代为履行偿还贷款本息及其他费用的义务。
根据《担保法》第17条第2款的规定,一般保证人在主合同纠纷未经审判或者仲裁,并就债务人财产依法强制执行仍不能履行债务前,对债权人可以拒绝承担保证责任。一般保证的保证人在诉讼中的地位一般是第二被告,并且,只有当主债务人在法律文书生效后,法院依法强制执行其财产仍不能清偿全部款项时,一般保证的保证人才能产生代为偿还的义务。
然而,《担保法》第17条第3款又规定了三种例外情况:
只要具备其中一种情况,一般保证的保证人就不得行使检索抗辩权。
在连带保证中,贷款人不偿还贷款本息的,法院即可以强制执行作为第一被告的借款人的财产,也可以强制执行作为第二被告的保证财产。《担保法》第18条第2款规定,连带责任保证的债务人在主合同规定的债务履行期届满没有履行债务的,债权人可以要求债务人履行债务,也可以要求保证人在其保证范围内承担保证责任。
根据这一规定,从理论上讲,贷款人既可以将借款人作为第一被告,保证人作为第二被告,也可以将借款人、保证人单独作为被告向法院提起诉讼。然而从审判实践上看,除非出现借款人破产、撤销、注销、下落不明等情况,贷款人不宜仅起诉保证人,仍应将借款人作为第一被告、保证人作为第二被告提起诉讼。
这是因为,法院在审理担保借款合同纠纷时,要查清某些案件事实,如贷款人是否按时汇付贷款,借款人是否已归还借款本金和利息,主合同是否合法有效,主合同双方当事人是否存在相互串通,骗取保证人提供保证等,都应有借款人参加。否则,不利于查清事实,正确裁判案件。
因此,当贷款人将保证人单独作为被告提起诉讼时,如不存在上述情况,法院应追加借款人作为被告参加诉讼。
保证责任减免的几种情形以及保证人责任的形式。保证责任的减免包括保证期间届满、约定特定债权人或禁止债权转让、未经保证人同意的债务转让和主合同内容变更等情形。保证人的责任形式取决于其承担的是一般保证还是连带保证,连带保证的法律责任大于一般保证。
保证合同的法律责任,包括保证的定义和参与方,保证债务和保证责任的内涵。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担保法》的规定,主合同的变更需经保证人书面同意,否则保证人不再承担保证责任。保证人在债务人无法履行债务时,需依法履行债务或承担责任。
担保人的法律责任。担保人在不同情况下需承担民事责任、民事连带责任、担保责任和赔偿责任。如果担保合同无效或违反约定,各当事人应根据过错承担相应责任。担保人在债务未履行时需承担保证责任,有多个保证人时按约定承担担保责任。担保人面临被控告、破产等风险,且债
合同审核人的法律责任和如何进行合同审查。合同审核人如未明确表示自己为保证人或承担保证责任,对审核的合同不承担连带责任。进行合同审查时,应首先了解合作方的基本情况,保留其营业执照复印件等基本信息;其次,审查合作方的签约资格,确保对方具备从事特定业务的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