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公司法 > 公司类型 > 有限责任公司 > 民营企业的债权融资方式有哪些

民营企业的债权融资方式有哪些

时间:2020-07-21 浏览:32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59328
民营企业债权融资方式

(1)民营企业老板的私人信用

相当于民间的私人借款。这是民营企业债权融资的独特方式;即是最不规范的企业融资方式,也是民营企业内最普遍的融资方式。融资金额一般较小,稳定性难以确定。

(2)企业间的商业信用

这是以应付购货款和应付票据的方式从供货厂家进行资金筹集的一种方法,即通过企业间的商业信用,利用延期付款的方式购入企业所需的产品,或利用预收货款、延期交付产品的方式,从而获得一笔短期的资金来源。

(3)租赁

现代租赁是一种商品信贷和资金信贷相结合的融资方式,对需方企业来讲,它具有利用租赁业务“借鸡生蛋,以蛋还钱”的特点,以解决企业的资金不足,减少资金占用,发展生产,提高效益。目前租赁的形式很多,有经营租赁、代理租赁和融资租赁等。

(4)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贷款

这种方法能够比较容易而迅速地达到融资的目的,其具体方式有票据贴现、短期借款、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但是要大量及时取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却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因为贷款人特别重视资金的安全性,并为此对企业提出了系统的财务指标控制如资产负债率、增长率、利润率等,尤其在企业暂时陷入困境时,很难满足银行的一系列要求。

(5)从资本市场融资

企业可以通过在金融市场发行债券的方式融资,这主要用于筹集长期资金的需要。目前,我国债券市场规模偏小,品种单一,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6)利用外资

其形式主要有卖方信贷、买方信贷、补偿贸易、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机构贷款等。以上列举了六种类型的企业债权融资的方式,对企业来说,其负债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是多种负债形式的组合,企业应根据自己的经营状况,资金状况及所具备的条件,决定本企业的举债结构,并随时间及企业经营状况的变化随时调整这一举债结构。融资的风险和陷阱债权融资,相对股权融资面对的风险较简单,主要有担保风险和财务风险。作为债权融资主要渠道的银行贷款一般有三种方式:信用贷款、抵押贷款和担保贷款,为了减少风险,担保贷款是银行最常采用的形式。企业向银行借钱,先要找一家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做担保人,对银行贷款承担联带责任,当民营企业寻找担保企业时,往往对方的要求你也承诺为对方做担保向银行贷款,这种行为称之为互保。大量的互保容易使企业间形成一个担保圈,一旦圈中一家企业运作出现问题,就有可能引起连锁反应,导致其他企业面临严重债务危险。财务风险主要指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出现问题,当企业用债权方式进行融资时,财务费用的增加会对企业经营造成很大压力,理论上,企业的净资产利润率若达不到借款利率,企业的借款就会给企业股东带来损失。但更重要的是,债权融资将提高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从而降低企业再次进行债权融资的能力,如果企业不能通过经营的赢利降低资产负债率,并获得足够的现金流来偿还到期的债务,等待企业的后果可能就是破产。史玉柱的巨人集团几年前由辉煌一下子濒临崩溃,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未做好对债权融资的管理。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中小企业融资路径与法律专业术语

    中小企业融资路径及相关法律专业术语,介绍了金融租赁、典当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投资、信用担保贷款和自然人担保贷款等融资方式。文章还分析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包括担保融资能力不足、担保成本高、贷款时间效率低等,并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 民营企业债权融资方式

    民营企业的债权融资方式,包括私人信用借款、商业信用、租赁、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贷款、资本市场融资和利用外资等六种方式。企业应根据自身状况选择合适的债务结构,并随时调整。

  •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的退出方式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的退出方式。股东无法通过退伙方式退出,但可通过股权转让退出。股权转让需遵守公司法的规定,包括书面通知其他股东并征求同意、优先购买权等。合伙人退伙则依据合伙企业法,包括约定退伙事由、自动退伙情况等,需遵守相关规定和程序。

  • 公司设立的定义

    公司设立的定义以及发起设立方式的特点。公司设立是依法取得法人资格的法律行为。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只能采取发起设立方式,由全体股东出资设立,程序简便且成本较低。发起设立方式最适合有限责任公司,有利于迅速成立公司,保护股东利益。

  • 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会设立时间
  • 中小企业利用房产抵押获得贷款的优势
  • 短期贷款的利息结算方式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