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公司法和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股东私自卖地对公司利益造成侵害时,法人不需要承担责任,赔偿的责任由卖地的股东承担。
第二十条:公司股东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依法行使股东权利,不得滥用股东权利损害公司或其他股东的利益。不得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损害公司债权人的利益。
公司股东滥用股东权利给公司或其他股东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第四十九条:企业法人有以下情形之一的,除法人承担责任外,对法定代表人可以给予行政处分、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超出登记机关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从事非法经营的;
(二)向登记机关、税务机关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的;
(三)抽逃资金、隐匿财产逃避债务的;
(四)解散、被撤销、被宣告破产后,擅自处理财产的;
(五)变更、终止时不及时申请办理登记和公告,使利害关系人遭受重大损失的;
(六)从事法律禁止的其他活动,损害国家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的。
企业是从事生产、运输、贸易等经营活动,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经济组织。企业法人是取得民事主体地位的企业。并非所有企业都能成为法人,例如合伙企业、独资企业等。企业法人以营利为目的,主要从事商业性活动。法律对不同的企业法人制定了不同的法律,例如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乡镇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以及公司法、商业银行法等。企业法人是财产主体,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是最活跃的,也是法律最需要规范的。
机关法人是获得法人资格的国家机关,是依法律直接设立的。例如,人民法院是根据人民法院组织法设立的。确认国家机关是否属于法人,应根据其是否拥有独立的财政预算经费和是否行使国家权力来确定。国家机关只有在参与民事活动时才被视为法人,若在行使国家权力发号施令时,则不是法人,而是公法主体。根据我国宪法规定的政体,机关法人通常指中央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级法院和检察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和独立编制的各级军事组织。
事业单位法人是被赋予民事主体资格的事业单位。事业单位过去是指由国家财政拨款、从事公益事业的社会组织,如剧团、学校、图书馆、医院、报社、电台等单位。这些单位一般不从事商业活动,即使取得一些收益,也多带有辅助性质。然而,经济体制改革使得一些事业单位不再享有财政拨款,被改制为自负盈亏或实行企业化经营,例如科研院所、出版社、赢利医院等,使事业单位与企业的界限日益模糊。尽管如此,事业单位的主要目的仍是公益事业,这是事业单位法人与企业法人的一个区别。在事业单位从事商业活动时,判断其行为的合法性,需要以其公益性作为判断标准,而不仅仅以市场供需状况来认定其合理性。
社会团体法人是由法人或自然人组成,谋求公益事业、行业协调或同道志趣的法人,如协会、学会、研究会、基金会、联谊会、促进会、商会等团体。
股东不同意更换法人时的应对策略。首先尝试与股东协商,研读公司章程和法律法规,了解法人代表更迭的规定和流程。若股东仍不同意,可通过法定程序如召开股东大会或董事会做最终决定。同时,涉及股东不配合签字的问题,应协商寻求解决方案,尊重差异,必要时可通过股权转
资产评估公司能否作为法人股东的问题,列出了不能担任企业法人代表职务的各种情形,包括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经营不善破产清算、正在接受侦查和追捕、被判处刑罚并服刑、未偿还重大债务等人员。同时,文章还涉及资本公积转增股本是否需要股东会决议及追加前股东是否必须
非股东法人需要承担的责任。虽然法人代表不是股东,但在法律和公司规章制度下,他们需要代表公司从事民事活动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因执行职务造成他人损害,法人需要承担民事责任。此外,非法经营和非法采砂等违法行为中,法人代表或相关责任人也需承担法律责任。具体
法人和股东在公司中承担的责任差异。法人代表公司行使经营行为,承担违反法规的相应责任,而股东则以其投资财产为限对公司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法人股东与自然人股东在性质、权利行使、收益分配、税务处理和股权转让等方面也存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