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得遗失物可以留置吗
时间:2024-09-04 浏览:36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拾金不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我们捡到他人的财物时,是否必须归还、如何归还以及是否涉及到一些相关的法律问题,都是需要考虑的。那么我们拾得他人财务时应该怎么办呢?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为您答疑解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拾得遗失物的法律效果及处理规则
一、拾得遗失物的法律效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规定,拾得遗失物的法律效果是应当返还给权利人。拾得人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或送交有关部门。有关部门收到遗失物并知道权利人的情况下,应当及时通知其领取;如果不知道权利人的情况,应当发布招领公告。在遗失物被送交有关部门之前,有关部门应当妥善保管遗失物。如果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导致遗失物毁损或灭失,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权利人领取遗失物时,应当向拾得人或有关部门支付保管遗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费用。如果权利人悬赏寻找遗失物,领取遗失物时应当按照承诺履行义务。如果拾得人侵占遗失物,无权请求保管遗失物等支出的费用,也无权请求权利人按照承诺履行义务。如果遗失物在发布招领公告之日起6个月内无人认领,归国家所有。
二、无人认领的遗失物的处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113条的规定,无人认领的遗失物自发布招领公告之日起6个月内无人认领的,归国家所有。国家将原始取得所有权,失主的所有权消灭。
三、拾得物不归还的惩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92条的规定,如果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并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给受损失的人。"不当得利"指的是在没有法律根据的情况下,个人通过损害他人的利益而获得的利益。不当得利的人应当将所得的不当利益返还给受损失的人。不当得利属于法律事实中的事件,不当受益人的义务是根据法律规定的事由而产生的,不需要追究当事人的主观意愿。将他人财物据为己有,没有任何法律依据,属于不当得利行为。从占有人丧失对物的占有时的心理状态来看,遗失物占有人往往是无意识的,事后也难以准确回忆或说明遗失发生的具体地点;而遗忘物的占有人则是有意识地将物放置于某地,事后也能准确回忆或说明物所遗留的具体地点或场所。从拾得人的主观心理状态来看,拾得人对于所拾之物是遗忘物还是遗失物往往有直观的判断。侵占遗失物与侵占遗忘物所负的法律责任不同,一个只是作为民事纠纷调解,而另一个则要受到国家刑罚的惩罚。原因在于,这两种拾得人将拾得物据为己有时的主观恶性不同。侵占遗失物的主观恶性较小,因此只需赔偿;而侵占遗忘物的主观恶性较大,因此需要受到刑罚的惩罚。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法律中留置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及担保法中有关留置的规定。债权人可以留置债务人合法占有的动产以优先受偿。留置财产需与债权属于同一法律关系,并且应是可分物,其价值相当于债务金额。留置权人负有妥善保管留置财产的义务,并有权收取孳息。在债务未履行时,留置权人可与债务人
-
监察机关对非监察对象的调查权限
监察机关对非监察对象的调查权限问题。根据《监察法》的规定,监察机关可以对涉嫌行贿犯罪或共同职务犯罪的涉案人员采取留置措施,对涉嫌贪污贿赂等严重职务违法的人员,在掌握部分违法犯罪事实及证据的基础上,若满足一定条件,也可以进行留置调查。留置场所的设置、管
-
侦查权和调查权的区别
监察机关的调查权与侦查权的区别。监察机关的调查权基于监察法,注重惩戒与教育结合,适用于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案件;而侦查权基于刑事诉讼法,强调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监察机关的调查措施不能简单等同于执法和司法机关的强制措施。调查权的行使主体是监察委员会,
-
拾得他人遗失物要怎么处理
捡到他人的遗失物应该及时返还所有人,不知道所有人的,应该送交公安等有关部门。在这期间拾得人和有关部门都有妥善保管遗失物的义务,如果因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使遗失物毁损、灭失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一百零九条 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
-
捡到遗失物品不归还会承担什么责任
-
根据法律规定无主物品如何处理
-
拾得遗失物可以留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