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法治化的发展,竞争法在维护市场竞争秩序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被视为自由企业的基本法规。仲裁及ADR是一种重要的商事争议解决方法,被誉为福利国家通往正义之路的改革浪潮。在传统观念中,竞争法被视为公共政策的一部分,而公共政策争议,如反垄断争议,通常由国家司法机关专属管辖。然而,在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反垄断争议通过仲裁及ADR方式解决的趋势逐渐显现。1985年,美国高等法院的判决明确宣告了仲裁在竞争法下的适用性,为反垄断争议的仲裁及ADR解决奠定了基础。
香港新竞争法设立了独立的调查和审裁机构,专门处理反垄断争议。具体而言,竞争事务委员会和审裁处是新竞争法下的两个专门机构。竞争事务委员会负责执行新竞争法,而审裁处负责对竞争事务委员会的裁决进行复检。当事人对审裁处的裁决有权向上诉法庭提起上诉。此外,新竞争法还确立了私人诉讼制度和代表诉讼制度,以保障反垄断争议的解决。任何受到反竞争行为损害的个人都有权提起私人诉讼要求赔偿和采取其他补救措施。代表诉讼则允许受不法手段影响的特定群体授权代表其权益的组织提起诉讼。此外,新竞争法还包括其他特殊规定,如对中小企业提供特别保护、不包括对大规模合并和行政垄断的监管等。
香港特别行政区一直坚持自愿调解机制,因此,在全球范围内,反垄断争议通过仲裁及ADR方式解决的趋势也适用于香港新竞争法下的反垄断争议解决。香港为仲裁及ADR提供了完善且灵活的法律环境,各方当事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在香港进行仲裁及ADR解决争议。《香港仲裁条例》为在香港进行的仲裁提供了程序框架。此外,根据中国在1986年的商事保留声明,中国只承认和执行对契约性和非契约性商事法律关系引起的争议作出的仲裁裁决。这为反垄断争议通过仲裁及ADR方式解决提供了空间。虽然仲裁及ADR受到公共政策的限制,但香港在电讯和广播行业的法规制定和实践中已经成功地将反垄断行为纳入法律范围,这表明政府对于制定跨行业竞争法的需求和消费者的要求。因此,香港新竞争法下的反垄断争议解决与仲裁及ADR方式并不冲突。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在涉外民事关系方面的规定。文章明确了涉外经济贸易、运输和海事纠纷仲裁的适用规则,包括涉外仲裁委员会的设立、聘任外籍仲裁员、证据保全程序、仲裁庭的笔录和证据要点、撤销与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情形,以及涉外仲裁裁决在外国的承认和执行等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生效后实施的仲裁裁决撤销程序及其法律背景。该程序的设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当事人权益并借鉴了国际先进做法,但同时也出现了监督程序缺陷及过度强调法院监督等问题。立法者在制定仲裁法时忽视了国情差异及法院自身监督的重要性。文章还提出
关于涉外仲裁裁决的申请条件。首先,当事人申请仲裁裁决需满足双边条约或国际公约的相互承认和执行的条件。其次,仲裁程序必须是正当的且符合规定的仲裁法或选定规则。此外,具有法律效力的仲裁裁决还需满足已经生效和具有执行内容的要求。最后,提交申请书及相关文件是
在司法实践中,发生不安抗辩权情形后,当事人是否可以请求仲裁机构或法院责令对方提供担保,一直存在争议。我们认为发生不安抗辩权情形后,行使不安抗辩权一方当事人无权强行要求对方提供担保。意定担保实质是一种合同关系,合同关系应该遵循平等自愿原则,法院或仲裁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