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销国际商事仲裁裁决是一项重要的司法监督措施,旨在对仲裁裁决进行司法控制。该制度在1985年的《联合国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中得到规定,并在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确立了相应的程序。我国在1995年通过的《仲裁法》中也确立了对仲裁裁决采用撤销程序进行司法监督的规定。然而,国际商事仲裁界对于裁决撤销程序的必要性存在不同的观点。本文认为,撤销程序应当保留,并应关注其双重制约因素,以在不破坏仲裁解决纠纷本旨的前提下实施必要的司法监督。
一些学者主张取消撤销程序,其中以**邓·伯格博士的观点最具代表性。他提出了以下几点理由:1、国际商事仲裁不应受国内仲裁法的干涉,仲裁地法院不应干预;2、撤销程序会导致不必要的拖延;3、既然已经采纳了承认与执行仲裁裁决的程序,再规定撤销程序会导致对仲裁的双重监督和控制,而且两者的条件基本一致,没有必要再增加一个程序。然而,更多的理论和实践对此持相反的观点。
首先,国际商事仲裁不可能不受仲裁地法的调整。根据确立国际商事仲裁国籍的地域标准,主权国家对在其境内进行的国际商事仲裁程序并作出的仲裁裁决享有撤销权。《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和《纽约公约》都采纳了这一标准。从仲裁过程的分析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仲裁权的取得是基于内国法的规定,仲裁协议的法律效力是由内国法赋予的,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受到内国法的制约,应该服从仲裁法律或仲裁规则的强制性规范,可仲裁的事项也是由内国法明确规定的。仲裁权的行使应该保证国家法律的公正性和统一性,不得违反正当程序。裁决的效力依赖于一国法律的认可和支持,从而产生强制约束力。
其次,撤销程序确实可能导致不必要的拖延,但并不一定只有取消程序这一种途径。近来的仲裁立法通过设定较短的申请期限、提高管辖法院的审级以及一裁终局等方法,尽量克服拖延。
第三,我们承认兼采两种程序确实会导致法院对仲裁的双重司法监督问题,但我们一方面应该看到两种程序在申请目的、当事人、管辖法院和法律效力等方面存在区别,不可相互取代;另一方面,应通过必要的制约来缩减法院不必要的司法干预,而不是否定该制度本身。
仲裁裁决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包括形式缺陷和实体错误。形式缺陷指裁决不符合某些国家法律规定的特定形式要求,例如未明确标注必要信息或未采用书面形式等。不同国家对于形式缺陷的态度不同,一些国家将其作为撤销裁决的理由,而多数国家则允许仲裁庭进行修正。实体错误则
中国**象屿集团有限公司与**米歇尔贸易公司签署的钢材买卖合同中仲裁条款的效力争议。合同中的仲裁条款遵循国际商会仲裁院推荐的条款制作,双方约定了仲裁地点为北京,但未明确约定仲裁机构。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根据法律适用原则,应适用中国法律作为仲裁条款
网上仲裁的法律问题,包括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和理论上的困惑。文章重点讨论了网上仲裁协议的形式有效性问题,以及电子传输方式下的仲裁协议是否符合传统仲裁要求。随着网络交易的增加,对电子文书如电子合同、电子提单和电子仲裁协议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因此需要加强对网
国际仲裁立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由于各国对有效仲裁协议的要件存在不同规定,导致仲裁协议的有效性存在争议。此外,仲裁裁决的效力和认定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各国法院在作出认定时会适用本国法律,导致裁决在不同国家的承认与执行存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