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金是一种在合同订立或履行之前支付的一定数额的金钱,作为一种担保方式。它可以分为立约定金和成约定金两种形式。
立约定金是指在合同订立前交付的金钱,其目的在于保证正式订立合同。在合同订立的过程中,有时候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来达成一致,尤其是在涉及较大金额的交易中。为了确保当事人之间的相互信任,以便最终达成合同并完成交易,立约定金被用作一种担保方式。
如果当事人约定以交付定金作为订立主合同的担保方式,如果交付定金的一方当事人拒绝订立合同,将会失去定金;而如果接受定金的一方当事人拒绝订立合同,应当双倍返还定金。因此,立约定金的目的在于确保当事人能够最终订立合同,并防止当事人利用订立合同的机会进行恶意磋商。
成约定金是指作为主合同成立要件而约定的定金。合同是否成立,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取决于定金是否交付。如果交付了定金,合同就会产生法律效力;如果没有交付定金,合同就不成立。
尽管现今各国的立法已经不再规定成约定金的制度,但在实践中,如果合同当事人约定以定金的交付作为合同生效的要件,这种约定应当被允许。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当事人享有充分的合同自由,可以将定金的交付作为合同成立或生效的附加条件,使主合同成为附带成立或生效要件的合同。因此,如果当事人约定定金并明确表示定金的交付构成合同的成立或生效要件,该定金具有成约定金的性质。
然而,如果给付定金的一方当事人没有支付定金,但主合同已经履行或已经履行了主要部分,这并不影响主合同的成立或生效。在这种情况下,已经履行或部分履行的合同不再以定金的交付与否作为成立或生效的标志,即任何一方当事人都无权宣称合同不成立或不生效。主要部分的履行指的是履行合同的主要义务,例如买卖合同中的供货义务,而不包括次要义务或附随义务,如通知义务或说明义务等。
定金合同的种类及其性质。定金合同包括立约定金、成约定金、证约定金、违约定金和解约定金五种。在我国,定金的性质根据当事人约定确定,若没约定,则一般解释为解约定金。定金制度用于担保合同履行,违约方需承担相应责任,但不排除当事人以定金解除合同的可能性。
购房合同中的“定金”或“定金罚则”。根据《担保法》的规定,定金分为违约定金、立约定金、成约定金和解约定金等类型。其中,立约定金是最常见且对购房者最不利的一种。购房者在支付定金时需谨慎,特别是要警惕立约定金的风险,避免因为开发商的误导性宣传而陷入不利境
例如,对立约定金,当事人可以约定在正式订立主合同后,定金不予以返还,而是转而用作违约定金;对于成约定金、证约定金,亦可通过约定使其给付后同时具有违约定金性质。
继续履行与定金能否并用。一般来说,由于定金分立约定金、成约定金、违约定金、解约定金,所以是否均与继续履行并用,不能一概而论。立约定金和成约定金适用于立约和成约阶段,而继续履行适用于合同生效以后,前者谈不上主合同的履行问题,所以继续履行与成约定金、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