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婚姻家庭 > 子女抚养 > 监护权 > 三代旁系血亲收养关系要如何办理

三代旁系血亲收养关系要如何办理

时间:2024-12-02 浏览:34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64414
没有自己生孩子的人,符合收养条件,也可以去办理收养手续。但是,有些收养者跟被收养者之间有一点关系,只是属于三代旁系血亲收养关系,那在办理收养的时候是怎么样的手续,三代旁系血亲收养关系要如何办理?手心律师网小编为您打听到了相关内容如下。

《收养法》的申请程序

一、申请

根据《收养法》规定,收养人、送养人和有识别能力的被收养人必须共同前往收养人户籍所在地的公证机关提出书面或口头申请。

在申请时,申请人需要提交单位介绍信、本人身份和户籍证明。收养人的申请书以及收养的协议书必须符合法律规定。此外,有识别能力的被收养人还需要提供同意书和婴儿的出生证,以及县以上医院提供的不育、绝育证明等相关证件。

二、审查

公证人员会向当事人进行询问,或者前往当事人所在单位、街道和群众中进行调查,以核实当事人提供的各种证件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审查的目的是确定当事人是否符合收养条件,收养是否确系当事人自愿,以及收养人是否存在不良动机和经济、健康状况等方面的问题。

三、办证

经过审查后,符合收养条件的当事人将获得收养公证的办理,公证机关将制作收养公证书,证明收养的成立。而不符合收养条件的当事人将被告知不予办理收养公证,并说明不予办理的理由。

如果当事人对此决定不服,可以向当地司法行政机关提出申诉,由该机关进行处理。

《收养法》对收养条件的规定

一、收养人的条件

根据《收养法》第七条的规定,收养三代以内同辈旁系血亲的子女可以不受年龄、婚姻状况和被收养人年龄的限制。而华侨收养三代以内同辈旁系血亲的子女,则可以不受收养人无子女的限制。

二、被收养人的条件

1. 成年人且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即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并且精神状态正常。

2. 年满三十五周岁,但收养孤儿或残疾儿童的收养人可以不受此限制。继父母收养继子女也不受此限制。对于无配偶的男性收养女性的情况,收养人与被收养人的年龄差距应当超过四十周岁。不过,收养三代以内同辈旁系血亲的子女不受此限制。

3. 无子女,但收养孤儿或残疾儿童的收养人可以不受此限制。继父母收养继子女也不受此限制。华侨收养三代以内同辈旁系血亲的子女也可以不受此限制。另外,即使有一名子女,但如果该子女患有精神病等严重疾病,将来无法履行赡养义务,也可以收养一名健康的小孩。

4. 具备抚养教育被收养人的能力,例如有稳定的职业或可靠的经济来源,能够照顾被收养人的生活并承担相应的经济开支等。

《民法典》对收养三代以内旁系同辈血亲子女的特殊规定

根据最新生效的《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九条的规定,收养三代以内旁系同辈血亲的子女可以不受年龄、婚姻状况和被收养人年龄的限制。而华侨收养三代以内旁系同辈血亲的子女,则可以不受收养人无子女的限制。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公务员回避制度的法律规定

    公务员回避制度的法律规定。回避制度是为了防止公务员因个人利益和亲属关系等因素对公务活动产生不良影响,在职务和公务方面做出限制。根据《公务员法》的规定,公务员需要回避的亲属关系包括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以及近姻亲关系。这些规定有助于确

  • 胎儿亲子鉴定的法律程序

    胎儿亲子鉴定的法律程序。胎儿亲子鉴定程序包括预约、验明身份、采样、鉴定和报告反馈等步骤。孕妇可根据孕期选择抽取绒毛或羊水进行鉴定,必须在三甲妇产科医院进行手术。亲子鉴定涉及夫妻、子女的人身和财产关系,应从保护妇女和儿童的合法权益出发审慎处理。具备亲子

  • 公务员政审回避关系的定义和范围

    公务员政审回避关系的定义和范围,包括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和近姻亲关系。同时,阐述了公务员回避制度的内容,包括任职回避、地域回避和公务回避。地域回避适用范围为乡级机关、县级机关及其有关部门的主要领导职务,包括在原籍任职或在一地担

  • 公务员回避原则及法律依据

    公务员回避原则及法律依据,包括夫妻、直系血亲、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和近姻亲关系的回避。公务员回避制度旨在确保公务公正、公平、公开,避免利益冲突和不公平现象,维护公务员队伍形象和公务活动的公信力。回避申请和决定依据法律规定执行,特殊情况可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

  • 公务员的任职回避规定
  • 监护人的职责
  • 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侵害被监护人合法权益的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