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的规定,可以指定监护人。如果有关当事人对指定结果表示异议,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以重新指定监护人。另外,有关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请指定监护人。对于完全具备民事行为能力的老人,他们可以自行指定监护人。
我国的监护制度仅适用于两类人群,即未成年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这两类人由于年龄幼小或精神状况异常,无法独立保护自己的权益,因此需要设立监护人代表他们进行民事活动,保护他们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这是监护制度设立的目的。
然而,对于老年人而言,只有在其精神状况失常的情况下才适用监护制度。对于身体衰老但心智健全的老人,他们仅仅是因为生活能力减退而无法自己照料自己。对于这类老人,民法为他们设立的制度是赡养制度,而非监护制度。尽管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可能不如年轻人,但他们的智力和心智状况通常与年轻人相当,因此无需他人的监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31条的规定,对于监护人的确定存在争议的情况,可以由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来指定监护人。如果有关当事人对指定结果表示异议,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重新指定监护人。另外,有关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请指定监护人。对于完全具备民事行为能力的老人,他们可以自行指定监护人。
根据《民法通则》第十七条的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监护人可以由以下人员担任:
如果对于担任监护人的人选存在争议,应由精神病人所在单位或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近亲属中指定监护人。如果对于指定结果有异议并提起诉讼,将由人民法院做出裁决。
如果没有符合第一款规定的监护人,精神病人所在单位或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民政部门将担任监护人的职责。
离婚后与父亲生活的孩子的监护权问题,以及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的抚养关系和监护权问题。法律上规定,父母与子女形成抚养关系即拥有监护权,继父母也可以成为继子女的第一监护人。同时,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需遵循婚姻法规定,禁止虐待或歧视。关于赡养费的问题,取决于继
监护关系终止的多种情形。这些情形包括监护人原因和被监护人原因,如监护人死亡、被宣告为无行为能力人、监护人与被监护人亲属关系消灭等。此外,还讨论了如何解除监护关系,包括未成年人已达成年的法律事实、监护人丧失监护能力等。文章详细阐述了各种情形下监护关系的
《民法典》中关于父母双亡后无亲属监护人担任的法律规定。根据相关规定,监护人必须承担监督、保护未成年人或其他特定群体的法定职责。在父母亡故的情况下,祖父母、外祖父母等近亲属及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等可担任监护人。对监护人存在争议时,由单位或居民委员会
监护人的指认和群体,包括未成年人、精神病患者和老年人等。同时,文章详细阐述了监护人的职责和法定义务,如承担侵权损害赔偿责任、保护被监护人权益、管理财产等。对于夫妻离婚后子女的民事责任承担以及侵权行为发生时子女的责任归属也进行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