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民法典的规定,享有继承权的人包括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等。子女的范围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以及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父母的范围包括生父母、养父母以及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兄弟姐妹的范围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养兄弟姐妹以及有扶养关系的继兄弟姐妹。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七条的规定,遗产的继承顺序如下:
配偶、子女、父母。
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在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如果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情况下,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继承遗产是指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继承是指死者生前所有的财产在死亡时依法转移给他人所有的制度。
需要查明公民死亡后所遗留的财产是否合法取得。如果公民在生前非法取得财产,这部分财产不能作为遗产用于继承。
需要查明公民在生前实际占有的财产是否享有所有权。如果财产是向他人租借的,则不能作为遗产用于继承。
需要严格区分公民个人的财产和与他人共有的财产。如果财产属于共有财产,则应先进行分割,然后再进行继承。
某些被继承人不可转让的人身性权利,例如受扶养赡养的权利以及领取养老金、退休金、病残人员补助金等权利,是不能被继承的。
需要明确公民死亡后所遗留的财产在其生前是否已发生了所有权的转移。
此外,还需要查清抚恤金、生活补助费及保险金是否已明确了受益人。如果已经指定了受益人,则这部分财产属于受益人所有,而不属于遗产的范围。
遗产继承中的转继承问题。在遗产分割前,继承人离婚后若继承人死亡,应适用转继承制度。案例中的李某用在其父李某余去世后遗产分割前死亡,其女儿李某娟作为转继承人继承了部分遗产。同时,已离婚的陈某世因继承权是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取得,仍被认定为有独立请求权的第
遗产分配权的代理权问题。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无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的继承人可以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行使遗产分配权。同时,放弃继承权是继承权人的单方法律行为,可以以书面或口头方式表示,但需符合法律规定。书面方式更慎重,有助于稳定遗产再分配。
继承权之丧失的定义,包括继承权绝对丧失和相对丧失两种情况。继承权之丧失是因为继承人犯有罪行或违法行为而取消其继承权。文章还讨论了遗嘱的定义,即自然人生前处分财产及安排事务,并在死亡后产生法律效力的单方民事行为。此外,文章还介绍了继承法中关于继承权丧失
遗产继承的简易程序和法定继承权公证的相关内容。在遗产继承过程中,执法人员需出示合法证件并处理相关材料,备案后当事人可获取遗产。法定继承权公证用于证明法定继承人具有继承权利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继承顺序分为第一顺序和第二顺序,包括配偶、子女、父母等,并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