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房的定金合同纠纷
时间:2024-11-24 浏览:20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案情:房价上涨了,卖家不卖了
买卖双方签订的定金协议
买卖双方签订了一份名为《定金协议》的合同,约定卖方将其名下110平方米的房屋,以64万元的价格卖给买方。根据协议,买方支付了5万元的定金,并预付了房款45万元,包括定金在内。剩余款项将在买方取得房产证后的5日内由贷款银行直接划入卖方账户。协议还规定,如果买方反悔,则定金将被没收;如果卖方反悔,则需双倍返还定金。当天,卖方将房屋及相关资料交给了买方,并收到了45万元的支付。
卖方暂缓执行定金协议
五个月后,卖方书面通知中介公司,要求转告买方,卖方暂缓执行《定金协议》,并希望买卖双方进行另行协商。5天后,买方将卖方告上法庭,诉称卖方因房价上涨而不愿继续办理产权过户手续,并擅自更换门锁,不允许买方进行装修和入住。买方请求法院判决继续履行二手房买卖合同,并赔偿经济损失。
争议焦点:定金协议是否等同于买卖合同
买方认为,虽然双方签订的合同名称是《定金协议》,但其内容包括了房屋的基本状况(地址、室号、面积等)、房价款、付款时间和方式、房屋交付、产权过户等与房屋买卖合同相关的条款。实质上,这是一份买卖合同。双方已经履行了合同的大部分义务,买方也支付了70%的房款,房屋也已经在买方的实际使用中。卖方则辩称,双方签署的是《定金协议》,协议中约定待取得房屋产权证后再签订买卖合同。然而,双方对此存在分歧,至今未签订买卖合同。在签署《定金协议》时,卖方尚未取得房产证,没有具备转让房屋的法定条件。
法院判决:合同有效,卖方必须交房
法院审理后认为,《定金协议》虽然名称是定金合同,但其实质上已经包含了买卖合同的主要条款。双方的真实意图是签署买卖合同,只是因为卖方尚未取得房屋的产权证,所以才以定金协议的名义签署。买方除了支付了定金,还支付了大部分购房款,卖方也已经将房屋交付给了买方使用。双方实际履行的内容超越了定金合同的范畴,涉及了买卖合同的权利和义务。因此,法院认定该《定金协议》的性质是房屋买卖合同。现在,卖方已经取得了房屋产权证,该买卖合同应被视为有效。一审判决要求卖方继续交付房屋给买方。
律师点评:合同性质不仅仅看名称
律师认为,在实际生活中,对待合同的性质不仅仅应看合同的名称,还应根据合同的具体内容,并结合双方签约的目的和实际履行情况进行综合认定。从本案中可以看出,虽然合同名称是定金协议,但其内容不仅包括了定金合同的条款,如定金数额和支付日期,还包括了房屋交付、房款支付日期和方式、产权过户等与买卖合同相关的内容。此外,尽管《定金协议》中也约定了双方都有违约责任的条款,但在合同可以继续履行的情况下,卖方作为违约方无权主动要求适用该条款以承担较低的违约责任,以达到毁约的目的。根据法律规定,买卖合同双方应本着诚实信用原则履行合同。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误区一:追求一步到位的购房
购房过程中的七大误区。首先指出许多人追求一步到位的购房心理,建议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购房时机和方式;其次提醒购房者不应只买涨不买跌,要理性看待房价波动;接着指出等钱够了再买房的观念已经过时,鼓励有能力者考虑按揭购买;同时提醒购房者避免盲目跟风进行房产
-
购房定金合同纠纷处理方法
购房定金合同纠纷的处理方法。首先确认合同效力,如果合同无效则定金应全部返还。其次确认协议是否存在欺诈等情况,存在欺诈则协议可撤销并返还定金。在协议合法有效的情况下,需确定违约方身份。此外,签订定金协议需谨慎,避免纠纷,任何承诺最好以书面形式落实。对于
-
异地购房的法律注意事项
异地购房的法律注意事项。购房者在异地购房前需评估经济实力、熟悉贷款政策、实地考察、确认开发商合法性、考虑房产升值空间,并确保购房款项安全。只有综合考虑风险与收益因素,才能做出理性的异地购房决策。
-
购房合同中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
购房合同中常见的六个问题及其应对措施。包括售房者五证不全、公摊面积不明确、书面通知不清晰、所售房屋已抵押、物业管理公约不签订以及各方责任范围不清等问题。购房者应在签订合同时仔细核查证件、明确公摊面积和处理方法、约定书面通知形式、核实房屋抵押情况并签订
-
定金合同的种类及性质
-
按市场价出售经济适用住房的限制
-
楼盘广告中的“零首付”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