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婚姻法关于法定结婚年龄的规定未改变,仍保持1980年婚姻法的规定,即男性不得早于22周岁,女性不得早于20周岁(婚姻法第六条)。法定结婚年龄指的是法律规定的结婚的最低年龄。换句话说,男女双方未达到这个年龄就不能结婚,只有达到或超过这个年龄才能结婚。至于结婚的最高年龄没有限制。婚姻关系的性质和特点要求男女当事人必须达到适婚年龄,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具备必要的生理和心理条件,在处理婚事时做出判断,并在婚后承担对家庭、子女和社会的责任。婚姻法规定的男性22周岁和女性20周岁的法定结婚年龄,既考虑了男女青年的身心发育,又考虑了国家人口控制和城乡居民的接受程度,符合我国国情。
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迅速。因此,在婚姻法修订过程中,有人主张提高法定结婚年龄,例如将男性提高到25周岁,女性提高到23周岁;还有人主张将男女法定结婚年龄都提高到25周岁甚至28周岁。这种观点难以被更多人接受。男性22周岁和女性20周岁的法定结婚年龄,在我国历史上和与世界各国相比已经是最高的了。还有部分单位、组织和个人不执行婚姻法关于法定结婚年龄的规定,不允许已达到法定结婚年龄的人结婚,这在群众中引起了很大的不满。一些单位、组织和政府部门为了贯彻计划生育国策,完成晚婚指标,除了宣传、动员、说服群众晚婚外,还强行阻止一部分已达到法定结婚年龄但未达到晚婚年龄的人结婚,导致法定结婚年龄形同虚设,给人们留下政府不遵守法律的印象。
因此,他们建议本次修改婚姻法时将法定结婚年龄与国家政策规定的晚婚年龄保持一致,既能体现依法行政,又便于操作和执行。然而,这个建议没有被采纳。国家政策或某个行业、单位或组织的规定不得与国家法律相违背,如果发生冲突或矛盾,应以国家法律为准。男性22周岁和女性20周岁是婚姻法明确规定的男女双方可以结婚的法定结婚年龄,有关部门的晚婚年龄不能取代婚姻法规定的法定结婚年龄。单位、组织等不开具当事人可以结婚的证明信的行为违反了法律规定,不应得到支持。在婚姻法修改中,有的部门和人士提出,男女双方是否结婚完全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为什么还要单位出具证明信,表明是否同意结婚呢?这种做法是否妥当、是否必要、是否违背了男女双方当事人结婚不受一方强迫或干涉的规定,这个提议是有道理的,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研究修改结婚登记方面的规定。
中国法院在特定情况下的管辖权规定。对于华侨结婚并定居国外的情况,如定居国法院拒绝受理离婚诉讼,婚姻缔结地法院或一方原住所地法院具有管辖权。对于中国公民在国外未定居的,婚姻缔结地法院具有管辖权。不同情况根据不同规则进行处理。
相处一年后才告知对方自己未离婚的情况是否构成犯罪的问题。双方若结婚或以夫妻名义同居,则构成重婚罪。如何收集重婚罪的证据也是文章的重要内容,包括明察暗访生活场所、与周围人建立良好关系、报警调查以及查询婚姻情况等。
彩礼请求权的诉讼时效问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对婚姻法的司法解释,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已办理结婚登记但未共同生活、彩礼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等情形下,彩礼的请求权适用诉讼时效。同时,根据民法总则规定,诉讼时效中止的情形包括不可抗力、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
破坏军婚罪的特征以及军人离婚案件的审理程序。破坏军婚罪涉及婚姻法规定的一夫一妻制婚姻关系中的现役军人的婚姻关系,其犯罪主体包括非现役军人与现役军人的配偶结婚或同居等情况。军人离婚案件的起诉条件包括原告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等,起诉方式可以是书面或口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