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伤残鉴定是一项有时间限制的程序,因此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伤残鉴定非常重要。当交通事故受伤后,当事人如果认为自己已经残疾,可以在治疗结束后的十五天内向公安机关提出伤残鉴定申请。公安机关在接到申请书后的三十天内完成伤残等级的鉴定。如果当事人对伤残鉴定结果不满意,可以在接到鉴定书后的十五天内向上级伤残鉴定委员会申请重新鉴定。
根据《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的规定:
交通事故伤残是指由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人体残疾,包括精神、生理功能和解剖结构的异常,以及由此导致的生活、工作和社会活动能力的不同程度丧失。根据受伤人员的伤残情况,将其伤残程度分为10级,从第I级(100%)到第X级(10%),每级相差10%。
目前,各地法院对于交通事故伤残鉴定的时机规定不一致。有的规定是自受伤之日起6个月,有的是3个月,还有的规定是1年,甚至更长。考虑到人身伤害的起诉时效为1年,并且起算点根据伤害的明显程度而定,即受伤当时明显的,起算点为受伤之日;如果伤害当时未曾发现,后经检查确诊并能证明是由侵害引起的,起算点为伤势确诊之日。这样一来,一些受害人在受伤后如果在1年后进行鉴定,且未被认定为伤残,可能会面临诉讼时效问题。
《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已经明确规定了伤残鉴定的合适时间。规定:“评定时机应以事故直接造成的损伤或因损伤导致的并发症治疗终结为准。”那么何时可以认为治疗终结呢?治疗终结是指临床医学一般原则所承认的临床效果稳定。根据经验,腿部伤害通常需要3个月,头部伤害通常需要6个月后才能咨询鉴定部门确定具体的鉴定时机。
如何选择交通事故伤残鉴定部门。选择鉴定机构时首先要确认其资质,能作出被法院认可的鉴定结论。在选择机构时,应选有利于己方案件的机构。伤残鉴定包括损伤程度、伤残程度、因果关系、医疗纠纷司法鉴定等方面。此外,还需进行影像学资料的认定、损伤后误工时间审查等。
交通事故评残的法律程序,当当事人对伤残鉴定结论不满意时,可以采取的救济方式。包括申请重新鉴定和通过质证排除或降低鉴定结论的证明力。在特定情形下如鉴定机构或人员无资质、鉴定程序违法等可申请重新鉴定。当事人对鉴定结论有异议时,可通过要求鉴定人出庭接受质询
交通事故伤残评定的程序及要求。当事人治疗终结后,可向公安交通管理机关申请伤残评定,需准备病情材料并可能进行进一步检查。评定时间为工作日特定时段,地点在北京市公安局法医鉴定中心院内的交通事故伤残评定门诊。法医将在材料齐备后的30日内发放《伤残评定书》。
不同伤残等级的划分标准和相应的赔偿标准。从一级到十级,伤残等级逐渐降低,赔偿标准也随之降低。赔偿标准主要是根据当地居民平均生活费的一定比例来计算,比例随着伤残等级的降低而逐渐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