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交通事故 > 交通事故赔偿 > 交通事故精神赔偿 > 交通事故致残精神赔偿金标准

交通事故致残精神赔偿金标准

时间:2024-05-03 浏览:50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69818
如果发生交通事故,对于物质损失,受害人有权利找责任人进行索赔。如果致残的,可以要求精神赔偿。那么,交通事故致残精神赔偿金标准是怎样的呢?今天,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为您答疑解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交通事故致残精神赔偿金的计算标准

一、死亡赔偿金

根据道路交通事故精神损害赔偿的标准,对于受害人的死亡,需要考虑以下因素来确定赔偿数额:

1. 对于死亡者本人,赔偿数额为受诉法院所在地年人均生活费的10倍,不考虑受害人的年龄。

2. 对于死者的近亲属,赔偿数额为受诉法院所在地年人均生活费的20倍。根据受害人的年龄,赔偿数额会有所减少。对于不满16周岁的受害人,每减少1岁,赔偿数额减少1倍,但最低不少于5倍。对于60周岁以上的受害人,每增加1岁,赔偿数额减少1倍,但最低不少于5倍。

二、残疾赔偿金

对于受害人的致残疾,需要以下步骤来确定赔偿数额上限:

1. 首先,根据受诉法院所在地年人均生活费的20倍,从伤残之日起计算残疾赔偿金,不考虑受害人的年龄。

2. 然后,通过司法鉴定确定受害人的伤残等级或丧失劳动能力等级(按十个等级计算)。

3. 最后,在上述计算所得赔偿上限范围内,确定受害人可能获得的精神损害赔偿抚慰金基本档次。

三、精神损害抚慰金

对于未达残疾程度的受害人,可以通过司法鉴定评定轻伤、重伤标准来划分等级:

1. 轻伤者的精神损害抚慰金数额为受诉法院所在地年人均生活费。

2. 重伤者的精神损害抚慰金数额根据伤势程度确定为受诉法院所在地年人平均生活费的35倍。

3. 毁容或胎儿流产者的精神损害抚慰金数额根据伤势程度确定为受诉法院所在地年人均生活费的10倍,对于60周岁以上的受害人可以适当减少。

需要注意的是,未达残疾程度的精神损害抚慰金一般不能超过残疾赔偿金。对于一般情节轻微的受害人,可以判令加害人赔礼道歉或定期看望。

上述赔偿金的计算并未考虑双方责任分担、受害人身份及社会地位等因素,这些因素在最终确定赔偿数额时应予以综合考虑。

四、支付方式

关于精神损害抚慰金的支付方式,一般有两种选择:

1. 一次全部给付。

2. 每年给付相当金额,也称为年金制。

由于年金制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如加害人失踪、丧失收入来源或死亡而无遗产等,因此,一次全部给付较为合理。此外,一次性支付还有利于赔偿金的可让与性和可继承性。当然,在特殊情况下,如赔偿数额巨大且加害人经济状况较差时,可以适当延长付款期限,分为二次或三次支付。如果受害人同意每年支付相当数额的,法官也可判决采用年金制。为了确保受害人的赔偿权利能够得到保障,可以要求多次支付赔偿的责任人提供财产担保或由具有良好信誉的机构如银行、保险公司提供担保。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交通事故死亡赔偿金的计算方法

    交通事故死亡赔偿金的计算方法,依据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根据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计算方式。同时,文章还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中关于交通事故赔偿责任的法律规定,包括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后的赔偿责任

  • 桐乡交通事故赔偿项目

    桐乡交通事故的赔偿项目,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营养费等多项费用的计算方式和标准,如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等,并依据《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全文》第十七条的规定进行赔偿。文章详细列出了各项费用的计算方法和标准,为交通事故赔偿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 车祸死亡赔偿金的计算和相关法律规定

    车祸导致的死亡赔偿金的相关概念和计算方法。死亡赔偿金是向死者家属支付的一定金额赔偿,用于弥补其因交通事故导致的物质和精神损失。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死亡赔偿金的计算基于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并按二

  • 残疾辅助器具费赔偿

    残疾辅助器具费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的规定。残疾用具费是指因道路交通事故导致受害人部分或全部丧失组织和肌体功能,需要赔偿补偿功能器具的费用。计算方法按照普通适用器具的合理费用标准进行,需考虑受害人的年龄、残疾程度、职业和地理环境等

  • 交通事故死亡赔偿金的标准
  • 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标准的变化
  • 一、交通事故中的伤残赔偿标准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