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交通肇事赔偿中一般是没有折旧费的,只赔偿因事故造成的损失,如修车费、车辆所载物品的损失等。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四条,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规定的“人身伤亡”是指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侵害被侵权人的生命权、健康权等人身权益所造成的损害,包括侵权责任法第十六条和第二十二条规定的各项损害。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规定的“财产损失”是指因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侵害被侵权人的财产权益所造成的损失。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五条,因道路交通事故造成下列财产损失,当事人请求侵权人赔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一) 维修被损坏车辆所支出的费用、车辆所载物品的损失、车辆施救费用;
(二) 因车辆灭失或者无法修复,为购买交通事故发生时与被损坏车辆价值相当的车辆重置费用;
(三) 依法从事货物运输、旅客运输等经营性活动的车辆,因无法从事相应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合理停运损失;
(四) 非经营性车辆因无法继续使用,所产生的通常替代性交通工具的合理费用。
按照保险合同上的规定,车主购买了第三者责任险的,第三者是投保人、被保险人、保险人以外的,因为保险车辆发生交通意外事故,遭受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的受害者。
但是,虽然第三者即为交通事故的受害人,但属于以下几种情况的照样不理赔:
1、被保险人自己,以及其家庭成员的人身伤亡损失;
2、保险车辆开车人员,以及其家庭成员的人身伤亡损失,比如租车的人;
3、保险车辆上的其他人员的人身伤亡损失,比如乘客。
因此,按照以上的规定,肇事车主的自家人受伤的,其实将不能获得保险理赔。
不过,这里的的自家人需要注意,不是所有的家人都不属于第三者,而是作为家庭成员的自家人。如果不属于家庭成员,比如已经分家各自过了的兄弟姐妹,因为经济独立,那么就不属于家庭成员,因此也应该认定为“第三者”。
二次醉驾造成小事故后逃逸的判决情况。法院将按照危险驾驶罪处罚,并可能吊销驾驶证。同时讨论了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界定,涉及基本罪构成要件、对象的定义和因果关系等因素。还提及了其他相关罪行和处罚情况。
我国关于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法律规定及处罚。交通事故逃逸行为指逃避法律责任的行为,其处罚视情节严重程度而定。对于逃逸行为导致严重后果的情况,法律规定了相应的刑事责任。此外,对于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心理态度,本文认为应限于过失。
交通肇事后逃逸的量刑标准。对于逃逸行为具备特别恶劣情节,将被判处有期徒刑。文章详细解释了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定义,包括逃逸的前提和认定情形。此外,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况也进行了阐述,认为该行为的心理态度应限于过失。对于逃逸行为的刑罚,文章根据不同情
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件及刑事责任,指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造成事故并逃逸的行为可构成交通肇事罪。该罪不适用行政处罚,责任人需承担刑事责任。对逃逸行为人,公安机关会吊销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