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员工辞职受竞业限制吗
时间:2024-04-20 浏览:22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相比于普通企业,事业单位福利待遇更好,限制也会更多。有些事业单位的员工在工作中遇到了些事情,做得很不开心就会打算辞职。不少企业对辞职员工有竞业限制,那事业单位员工辞职受竞业限制吗?手心律师网小编为你讲解这方面知识。
事业单位员工辞职后的竞业限制问题
一、竞业限制对象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24条规定,竞业禁止的对象主要包括以下五类人员:1. 高级管理人员:指那些掌握企业大量商业秘密的管理者;2. 高级技术人员:指那些掌握企业技术秘密的研发人员;3. 高级营销人员:指那些直接掌握大量客户资源的营销人员;4. 重要管理岗位人员:如人力资源、财务管理和法务管理人员,因为许多公司关键资料都在他们手中;5. 重要信息员:指企业内掌握各种调研数据等重要信息的员工,这主要适用于咨询行业。
二、竞业禁止与竞业限制的区别
1. 义务性质不同:竞业禁止是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适用于董事、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必须履行竞业禁止的义务;而竞业限制是约定的义务,只有在事先有约定的情况下,才会受到限制。2. 承担义务的主体不同:竞业禁止的主体是根据公司法中规定的董事、经理和部门经理,而普通员工不需要承担竞业禁止的义务;竞业限制的对象可以包括公司的所有员工,包括董事、经理和部门经理。3. 承担义务的时间不同:竞业禁止的义务在董事、经理任职期间有效,而竞业限制的义务是在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后的一段时间内有效。4. 承担责任的形式不同:竞业禁止违反义务可能会导致侵权责任;而竞业限制违反义务可能会导致违约责任,也可能与侵权责任相竞合。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员工辞职后是否受到竞业限制的约束,主要取决于其职位和所掌握的商业秘密、技术秘密、客户资源以及其他重要信息的性质。对于普通员工而言,如果没有事先约定竞业限制条款,他们在择业方面是不受限制的。然而,对于高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营销人员以及其他承担重要职责和掌握重要信息的人员,他们在辞职后可能需要遵守竞业限制的约定,以保护原单位的利益。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张某起诉黄某违反竞业禁止义务,请求经济赔偿
张某起诉黄某违反竞业禁止义务一案。黄某退股后仍从事物流经营业务,导致张某经济损失。经过庭审,法院判决黄某赔偿张某各项经济损失共计48万余元。竞业禁止义务指禁止相关人员从事与原单位有竞争的业务或成立同类企业。黄某未遵守协议约定,违反了竞业禁止条款。
-
负有竞业限制的员工的举证责任
负有竞业限制的员工的举证责任问题。根据法律规定,员工在提出竞业限制申请时需要提供相关证据,包括竞业限制协议和履行情况等证据。用人单位掌握相关证据时应当提供,否则承担不利后果。申请仲裁时需提交书面申请或口头申请,并遵守竞业禁止期限规定,期限不得超过两年
-
仲裁裁决书关于原告与被告劳动纠纷的裁定
原告与被告之间劳动纠纷的仲裁裁决。裁定书中涉及了原告与被告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关于解除劳动合同竟业禁止条款的有效性争议、适用劳动合同法的争议以及违约金的裁定等内容。仲裁委员会认为《关于解除劳动合同的协议》中的部分条款违反法律规定,判定协议中的部分条款
-
公司高管是否有法定竞业限制
竞业限制人员限于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等人,公司高管是属于高级管理人员,所以属于法定竞业限制的对象。签订竞业禁止协议的企业一方,应是拥有商业秘密的权利人,即必须要有商业秘密的存在,这是实行竞业禁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劳动法》第24
-
竞业限制协议入职时就签订吗
-
竞业限制的人员仅限于用人单位的人员吗
-
竞业限制条款效力终止,还有受限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