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对于企业拖欠工资的劳动争议,诉讼时效期限为一年。劳动争议的申请仲裁时效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在仲裁时效期间内,当事人一方向对方主张权利、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对方同意履行义务时,仲裁时效期间会中断。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将重新计算。
诉讼时效是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当诉讼时效期满时,债务人可以提出诉讼时效抗辩权。
在法定的诉讼时效期间内,权利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请求,要求强制义务人履行其承担的义务。然而,一旦诉讼时效期满,权利人的请求将不再受到保护。
需要注意的是,诉讼时效期满后,义务人可以拒绝履行其义务,但权利人仍然可以行使其请求权。如果当事人超过诉讼时效后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如果另一方当事人提出诉讼时效抗辩并且查明无中止、中断或延长的事由,法院将驳回其诉讼请求。如果另一方当事人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则视为其自动放弃该权利,法院不得主动适用诉讼时效,应当受理并支持其诉讼请求。
劳动争议期间的工资支付问题。劳动者在仲裁期间如保持正常上班状态并有正常表现,可要求支付工资。若未上班且未请有薪假或已解除劳动关系,通常不予支付。若企业单方面解除合同,员工提起恢复劳动关系请求并得到支持,应支付仲裁期间工资。解决拖欠工资可通过协商、投诉
企业拖欠工资的法律责任及索赔途径。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企业拖欠工资应承担法律责任,并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劳动者可以通过电话投诉、申请支付令、申请劳动仲裁和强制执行、要求加付赔偿金等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国务院办公厅最近印发的《关于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意见》。该意见旨在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特别是解决建筑市政、交通、水利等工程建设领域以及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拖欠工资问题。意见强调了施工总承包企业对农民工工资支付的总责,要求建立工资支付监控和
劳动者提前辞职的通知期限和工资问题。劳动者应按法律规定提前30天递交辞职报告,雇主不可因此克扣工资。单位压缩工资若是为了限制劳动者离职或作为押金则不合法。用人单位存在克扣、拖欠工资等违法行为时,劳动者可寻求劳动监察部门解决,并依法维权。《中华人民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