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保护用品管理规定的制定是为了加强劳动防护用品的管理,保障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我国制定了劳动保护用品管理规定。
劳动保护用品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为免遭或减轻事故伤害或职业危害所配备的防护装备。根据用途和特殊性质的不同,劳动保护用品分为一般劳动防护用品和特种劳动防护用品。
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由全国劳动防护产品生产许可证办公室负责颁发和管理。
国家劳动防护用品质量监督检查中心负责对申报生产许可证的产品和进口劳动防护用品进行质量检验。
省级劳动防护用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负责对劳动防护用品进行日常质量监督检验。对于尚未具备检验条件的劳动防护用品,可委托国家劳动防护用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进行检验。
劳动保护用品的生产企业应具备必备的生产条件和相应的产品质量检验手段,并按照产品所依据的标准进行生产。生产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的企业还需要申办相应的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生产许可证。
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实行定点经营,生产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的企业可以直接销售本企业产品。销售的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应具备相应的生产许可证编号、产品合格证和安全鉴定证。
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定点经营单位的审批和管理由省级劳动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并报劳动部备案。
使用劳动保护用品的单位应为劳动者免费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保护用品,并不得以货币或其他物品替代应当配备的劳动保护用品。
使用单位应建立健全劳动保护用品的购买、验收、保管、发放、使用、更换、报废等管理制度,并按照劳动保护用品的使用要求,对其防护功能进行必要的检查。
使用单位应到定点经营单位或生产企业购买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并由本单位的安全技术部门进行验收。
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将受到县级以上劳动行政部门或技术监督部门的责令限期改正、没收不合格产品并销毁的处罚。
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生产企业未办理生产许可证,擅自生产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的,将受到县级以上劳动行政部门或技术监督部门的责令停止生产并可能处以罚款;如果构成犯罪,将由司法部门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刑事责任。
经营单位销售没有生产许可证、产品合格证和安全鉴定证的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的,将受到县级以上劳动行政部门或技术监督部门的处罚,包括没收产品并可能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将吊销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定点经营证书;如果构成犯罪,将由司法部门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刑事责任。
使用单位未按国家规定为劳动者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的,将受到劳动部《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行政处罚办法》的处罚;如果构成犯罪,将由司法部门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刑事责任。
本规定自1996年6月1日起施行,废止了1987年2月6日劳动人事部颁发的《特种劳动防护产品监督检验管理办法》(劳人护[1987]3号)。
《工会法》中关于工会诉讼权利的规定。工会被赋予维护职工劳动权益的权利,可要求企业承担责任并提请仲裁或诉讼。同时,当职工认为权益受侵犯时,工会应给予支持和帮助。工会还可通过行政诉讼或民事诉讼维护自身权益,要求返还工会经费和财产。新《工会法》为工会和劳动
女职工在怀孕期、产期和哺乳期的劳动保护法律规定。在孕期、产期和哺乳期,女职工享有一定的特殊劳动保护和待遇,用人单位不得随意解除劳动合同。对于因用人单位不当解除导致的劳动争议纠纷案件,法院会根据具体情况作出相应处理,如撤销解除决定、支付工资和劳动合同终
劳动者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举报的有效性及相关流程。任何组织或个人对违反劳动保障法律的行为都有权举报。劳动者举报时应区分举报和投诉,及时维权并选择合适的方式,提供详实信息和证据材料。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为举报人保密,并提供奖励。劳动者应注意保存相关凭证以备
劳动者如何保障自身权益及维权途径。劳动者应提高法律素养,寻求法律援助;签订合同时维护合法权益,包括签订书面合同、了解工作内容和条件等;加入工会并依靠其维权;收集证据,依法追讨工资;同时,劳动者还应仔细阅读员工手册以防范侵权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