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人民法院裁定移送管辖时,应当按照送达规定将裁定书送达给案件当事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三十六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在发现受理的案件不属于本院管辖时,应当将案件移送给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进行审理。受移送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该案件。如果受移送的人民法院认为该案件不属于本院管辖,应当向上级人民法院报请指定管辖,而不能再自行移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八十四条的规定,送达诉讼文书必须要有送达回证。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应当注明收到日期,并进行签名或者盖章。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的签收日期即为送达日期。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八十五条的规定,送达诉讼文书应当采取直接送交受送达人的方式。如果受送达人是公民,本人不在时,应当交给他的同住成年家属签收;如果受送达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由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者负责收件的人签收;如果受送达人有诉讼代理人,可以交给代理人签收;如果受送达人已向人民法院指定代收人,可以交给代收人签收。受送达人的同住成年家属、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负责收件人、诉讼代理人或者代收人在送达回证上签收的日期即为送达日期。
我国采用法定管辖制度,而裁定管辖是人民法院以裁定形式确定的管辖。作为法定管辖的必要补充,裁定管辖主要包括移送管辖、管辖权转移和指定管辖。
移送管辖是指人民法院在受理民事案件后,发现自己对案件无管辖权,依法将案件移送给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审理的制度。移送管辖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 移送管辖的条件:移送法院已经受理案件;移送法院对案件无管辖权;受移送法院对案件有管辖权。
(2) 移送管辖的程序问题:由于移送管辖是受理案件法院的自我判断问题,只要受理案件法院认为自己无管辖权,就可以将该案件以无管辖权为由移送给自己认为有管辖权的法院。
指定管辖是指上级人民法院以裁定的形式指定下级人民法院对某一案件行使管辖权。关于指定管辖,应当重点掌握以下情况以及应由哪个法院行使指定管辖权:
(1) 受移送人民法院认为自己对移送的案件无管辖权时,可以向自己的上级人民法院报请指定管辖。
(2) 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由于特殊原因不能行使管辖权时,可以由自己的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
(3) 人民法院因管辖权发生争议协商不成时,可以由共同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
管辖权转移是指经上级人民法院决定或者同意,将某起案件的管辖权由上级人民法院转交给下级人民法院,或者由下级人民法院转交给上级人民法院。与移送管辖不同,管辖权转移是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进行的一种管辖权的转移。包括两种情况:
(1) 自下而上的转移:下级人民法院认为某案件不适合由自己管辖时,可以经上级人民法院同意而报请上级人民法院管辖;或者上级人民法院决定提审下级人民法院审理的案件。
(2) 自上而下的转移:上级人民法院将自己管辖的一审民事案件交给下级人民法院审理。管辖权转移与移送管辖虽然都属于裁定管辖,但是管辖权转移主要是在具有隶属关系的上、下级之间进行管辖权的协调,以补充级别管辖;而移送管辖则是为了保证管辖权行使的正确性,以补充地域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关于管辖权异议的处理方式。当事人对法院管辖权有异议应在答辩状期间提出,法院审查后做出移送或驳回裁定。如当事人未提出异议并应诉答辩,则视为受诉法院有管辖权。对于案件处理方式,法院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督促程序、调解、简易程序或普
下级法院是否有权移送案件给上级法院管辖的问题。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如果下级法院发现自己无管辖权,可以将案件移送给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包括上级法院。移送管辖实质上是案件移交,不是管辖权移交,需满足一定条件,如已受理案件、受理法院无管辖权、接受移送法院有管
管辖权转移的次数问题,指出没有具体规定次数。文章介绍了《民事诉讼法》第三十八条的相关规定,即上级法院有权审理下级法院管辖的民事案件,并阐述了移送管辖的适用条件及“不得再自行移送”的含义,以确保移送案件的法院对接受移送的法院有约束力,避免法院间推诿或争
原告就被告原则与两便原则在行政诉讼案件中的关系和冲突。地域管辖遵循了原告就被告原则,体现了两便原则的精神内涵,便于群众诉讼和法院行使审判权。然而,在实践中,原告就被告原则也存在一些冲突,需要综合考虑案件特殊性和公正审判原则,适当调整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