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执行和解协议是指当事人自愿协商一致,对生效判决书确定的权利义务主体、履行标的、期限等内容进行变更并签订的协议。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和解若干问题的规定》的相关规定:
第一条:当事人可以自愿协商达成和解协议,依法变更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权利义务主体、履行标的、期限、地点和方式等内容。
第二条:和解协议一般采用书面形式。
和解协议达成后,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裁定中止执行:
(一) 各方当事人共同向人民法院提交书面和解协议;
(二) 一方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交书面和解协议,其他当事人予以认可;
(三) 当事人达成口头和解协议,执行人员将和解协议内容记入笔录,并由各方当事人签名或盖章。
以下是法院查询被执行人存款的程序:
1. 查实被执行个人及其家属的身份:通过查阅生效法律文书、被执行人的身份证或户口本,并调查核实到有关基层组织、公安机关,准确掌握被执行个人及其家属成员的身份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址、身份证号码等,并进一步了解他们的职业和收入情况,为查询个人存款提供依据。
2. 根据当事人提供的线索进行查询:充分调动申请执行人提供查询线索的积极性,对能提供具体银行或储蓄所的线索,执行人员应迅速反应,持有效证件前往查询、冻结及划拨,以免耽误执行进程。
3. 广泛查询被执行个人存款:如果申请执行人无法提供相关线索,但执行人员根据已掌握的情况判断有必要查询被执行个人存款,可以大致界定被执行个人的活动范围,然后对该范围内的各个储蓄点进行拉网式查询,以确保及时执行。
4. 查询被执行人家属名下存款:对于被执行人虽为个人,但可执行其家庭共同财产的情况,为防止被执行人将现款存在家属名下逃避执行,执行人员应依法主动查询其家属成员的存款情况。根据已掌握的情况,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拉网式查询,有时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失信被执行人在履行义务后是否可以撤销被列名的问题。根据相关规定,被执行人履行义务后,人民法院应在一定情形下删除失信信息,包括已履行义务、执行完毕等情形。同时,文章还介绍了法院强制执行的期限和方法,以及申请执行的期间和相关法律规定。
人民法院错误执行判决后,被执行人是否可以获得民事司法赔偿的问题。依据相关法律和司法解释,被执行人因法院错误执行造成利益损失时,可申请司法赔偿。赔偿的情形包括执行未生效法律文书、超出生效范围执行、拖延执行导致财产流失等。
保全财产的拍卖程序及相关条件。法院根据规定对被执行人的保全财产进行拍卖,同时拍卖标的的房地产需符合一定条件,包括不得买卖转让的房地产、以出让或划拨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房地产以及集体所有土地上建成的房屋等。拍卖过程中,法院会委托拍卖机构并对其进行监
合伙人的监督权利,包括非执行事务的合伙人对执行事务合伙人的监督,合伙人查阅企业账册的权利以及参与企业重大事务决定的权利。这些权利都是为了确保合伙人能够客观有效地了解并监督企业经营状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