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外仲裁案件中,当事人在选择仲裁机构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当事人通常会选择将争议提交本国的常设仲裁机构进行仲裁。这样做的原因是,除了方便仲裁和对本国的常设仲裁机构的信任,当事人对本国的仲裁机构更为熟悉。
当对方当事人坚持要选择其所属国常设仲裁机构,且双方无法就在本国或第三国常设仲裁机构进行仲裁达成协议时,当事人可能会选择对方所属国常设仲裁机构。有时,当事人出于策略考虑,也可能与对方达成这样的协议。
当双方无法就选择仲裁机构达成一致时,当事人可能会选择第三国或国际性常设仲裁机构进行仲裁。在选择第三国仲裁机构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该国对本国友好程度、该国的仲裁法律和仲裁规则的完备性和公平性、该国的仲裁机构的业务能力和国际信誉以及该国是否是《纽约公约》的成员国,以方便仲裁裁决在外国的执行。
目前国际上著名的常设仲裁机构有国际商会仲裁院、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等。地区性的常设仲裁机构有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商事仲裁中心、美洲国家间商事仲裁委员会等。此外,还有一些国家的常设仲裁机构,如瑞士斯德哥尔摩商会仲裁院、英国伦敦商事仲裁院、瑞士苏黎士商会仲裁院、美国仲裁协会和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
除了以上选择方式外,当事人有时还可以在仲裁协议中不明确规定提交给哪一国仲裁机构进行仲裁,而只规定在合同争议发生时提交被诉方国家常设仲裁机构进行仲裁。
根据《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第七条的规定,当事人同意将争议提交仲裁委员会仲裁的,视为同意按照该仲裁规则进行仲裁。但如果当事人另有约定且仲裁委员会同意,可以按照其约定进行仲裁。
在选择适用法律时,仲裁庭通常遵循以下原则:
如果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了适用法律,仲裁庭将按照其约定进行适用。根据合同法规定,涉外合同的当事人可以选择处理合同争议所适用的法律,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根据合同法和相关国际法的规定,当事人选择适用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的法律。最密切联系的因素包括合同的订立地、履行地、争议地、当事人住所地或主要营业地以及仲裁进行地等。根据这一原则,一般适用缔约地法、履行地法、争议地法和仲裁地法。
合同法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履行的中外合资经营合同、中外合作经营合同、中外合作勘探开发自然资源合同,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如果当事人双方加入了某一国际公约或条约,或双方所在国订有双边条约或协定,则双方的国民应遵守公约、条约或协定的规定。除了适用国际公约外,参考国际惯例也是仲裁案件的重要原则。
劳动争议裁决的终局情形和仲裁时效期限。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部分劳动争议裁决被视为终局裁决,包括金额低于地方月最低工资标准12个月的案件和在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与国家劳动标准有关的争议。同时,劳动者在劳动争议发生后一年内可以向有关部门寻求
劳动仲裁与上班要求的区别。劳动争议发生后,职工在未能达成协议时应遵守上班要求,除非存在正当理由。劳动仲裁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当事人的仲裁申请进行公正裁决。根据法律规定,劳动争议的申请仲裁时效为一年,但劳动报酬争议有例外。仲裁时效可因特定情况中断或暂
劳动争议仲裁时效的相关问题。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从当事人知道自己的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仲裁时效可以因多种情况中断或中止,包括当事人主张权利等。如果劳动关系终止后发生拖欠劳动报酬争议,劳动者可以在一年内提出仲裁申请,不受仲裁时效限制。
合同仲裁一般会阻止同一纠纷再次起诉,但如果仲裁裁决被法院撤销或不予执行,当事人可以根据重新达成的仲裁协议申请仲裁,也可以向法院起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十九条,仲裁协议是独立存在的,即使合同发生变更、解除、终止或无效,仲裁协议仍然有效。仲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