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协议是指合同中约定的仲裁条款以及在纠纷发生前或发生后以书面形式达成的请求仲裁的协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十六条的规定,仲裁协议应当包括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仲裁事项和选定的仲裁委员会。
仲裁协议必须具备以下要素: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十七条的规定,仲裁协议在以下情形下无效:
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决定将合同争议提交给特定的仲裁委员会进行仲裁,双方当事人约定的这种条款即为仲裁条款。仲裁条款的目的在于,当合同发生争议时,将争议交由约定的仲裁委员会进行裁决,排除了人民法院对该案件的管辖权。
实际操作中,约定仲裁条款的原因通常是看重仲裁的快速裁决和终局性,或者对司法裁判缺乏信心而选择仲裁。然而,仲裁的费用并不低廉,而且在目前的情况下,效率也不一定高。
法律对仲裁条款的约定非常严格,实际操作中无效约定的情况非常普遍。例如,约定“如双方协商不成,可向人民法院起诉或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的条款显然是无效的。仲裁协议的核心在于选定特定的仲裁机构进行仲裁。
劳动仲裁案件的受理期限为一年,期间会因为不同情况有所中断或中止。申请劳动仲裁时,需递交申请书和相关证据,经过仲裁委员会受理决定后组成仲裁庭。仲裁程序包括答辩、公开进行、当事人到庭义务等。仲裁庭会在查明事实基础上先行调解,若调解不成会及时作出裁决,裁决
处理内容不明确的仲裁协议的三种方法。首先,鼓励当事人自行协商补充完善仲裁协议;其次,在仲裁机构发现协议缺失必要要素时,可以要求当事人补充完善;最后,人民法院在审查仲裁协议时,应理解仲裁与法院裁判是两种并列的解决争议的途径,只要当事人有仲裁意愿,就应尽
仲裁时效一年规定不具有溯及力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规定,劳动仲裁法作为劳动法的特别规定,其规定的仲裁时效一年与劳动法的仲裁时效六十日不一致,应当适用劳动仲裁法的新规定。但新规定只能适用于5月1日起发生的情况,不能溯及之前。因此,当事人
工伤认定与劳动仲裁之间的关系和程序优先顺序。在解决民事纠纷的背景下,仲裁具有更高的效力,但在工伤认定中,劳动仲裁并不是前置程序。工伤认定部门对劳动关系可以进行形式审查并进行事实认定。在涉及劳动仲裁的情况下,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暂停工伤认定程序,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