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给被告。被告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交作出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并提出答辩状。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答辩状之日起五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给原告。
根据《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7条的规定,原告或第三人应当在开庭审理前或人民法院指定交换证据之日提供证据。如果因正当事由申请延期提供证据,经法院许可,可以在法庭调查中提供。如果逾期提供证据,则视为放弃举证权利。在一审中无正当理由未提供证据,但在二审中提供证据的,法院不予接纳。
特殊情况下,如果在一审过程中无法收集到某一证据,但在二审时收集到了,可以在二审中提供。另外,在一审中已经收集到了某一证据,但由于无法提供,只要有证据证实,也可以在二审中提供证据。只有这两种情况下才可以在二审中提供证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相关规定:
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时,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被确定为被告。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决定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的,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是被告。如果有两个以上行政机关作出同一具体行政行为,则共同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被确定为共同被告。由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该组织被确定为被告。由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委托的行政机关被确定为被告。如果行政机关被撤销,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被确定为被告。
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为两人以上,因同一具体行政行为发生的行政案件,或因同样的具体行政行为发生的行政案件,人民法院认为可以合并审理的,可以进行共同诉讼。
与提起诉讼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可以作为第三人申请参加诉讼,或由人民法院通知参加诉讼。
没有诉讼行为能力的公民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诉讼。如果法定代理人互相推诿代理责任,人民法院将指定其中一人代为诉讼。当事人或法定代理人可以委托一至两人代为诉讼。律师、社会团体、提起诉讼的公民的近亲属或所在单位推荐的人,以及经人民法院许可的其他公民,可以被委托为诉讼代理人。
行政诉讼中的证据提交规定、举证责任及庭审程序。被告可在第一审程序中经法院准许补充证据,但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起诉时需提供符合起诉条件的证据材料。行政赔偿诉讼中,原告需提供证据来证明损害事实。庭审是行政诉讼第一审程序中最基
中国行政诉讼法及配套规定中的举证责任问题,主要讨论了第三人对原告起诉期限异议的举证责任。文章指出,在行政诉讼中,起诉期限的举证责任遵循”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同时,文章还讨论了被告搜集证据的限制问题,认为《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三条的限制主要是针对被告
中国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规定。被告需对其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提供证据和规范性文件,逾期不提供或无理由逾期提供则视为无证据。原告在行政诉讼中也需承担一定举证责任,如证明起诉符合法定条件、证明自己提出申请的事实等。如需咨询相关法律问题,请前往法律咨询渠道。
民事和行政诉讼中的费用问题,包括财产案件和非财产案件中的受理费用以及其他费用如勘验、鉴定、公告、翻译等。当事人还需支付申请执行费和执行中实际支出费用,包括执行人员的差旅费用等。异地调查取证和调解时也会产生差旅费用,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或法院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