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证据规定》第36条规定,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遇到困难,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延期举证。经法院准许后,可以适当延长举证期限。如果在延长的期限内仍然存在困难,当事人可以再次申请延期,最终是否准许延期由法院决定。
根据规定,行政诉讼中的举证期限主要由法院指定或当事人约定,而延期举证则是一种补充形式。这一规定具有三个特点:
一、采用了“当事人主义”和“职权主义”相结合的原则。既保护了当事人申请延期的权利,又规定了是否准许延期由法院决定。
二、当事人申请延期举证的次数没有限制,具有任意性。
三、申请延期的理由具有法定性和不确定性。在司法实践中,这可能导致一些问题。
根据《证据规定》的明确规定,当事人可以申请延期举证。无论是法院指定的举证期限还是当事人约定的举证期限,当事人都有权利申请延期举证。合理地行使这一权利可以弥补举证时限制度的不足和缺陷。然而,过多过滥地行使这一权利可能冲击举证时限制度。法院是否准许延期举证以及如何判断是否存在“确有困难”,完全依赖于法官的自由裁量。
设立举证时限的目的是限定当事人诉讼活动的期间,以提高诉讼效率。由于我国没有实行强制代理制度,很多当事人在收集提交证据时面临困难。这使得我们在诉讼中面临两难境地。如果缩短当事人申请延期举证的期间或减少允许延期举证的次数,可能导致确有困难的当事人无法举证,从而对其不利。但是,如果过多地延长申请延期举证的期间或多次同意延期,可能导致审判期限的不断滞后,使诉讼效率降低。
司法实践中情况千变万化,要对延期举证的具体情形作出明确规定具有一定难度。我们认为,列举几种具体情形来概括规定中的“确有困难”,对于司法实践的指导意义更大。这样可以发挥法院引导当事人举证的作用。如果当事人明知举证的“困难”不在规定的准许范围内,自然不会再申请延期举证,而会主动克服困难。
中国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规定。被告需对其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提供证据和规范性文件,逾期不提供或无理由逾期提供则视为无证据。原告在行政诉讼中也需承担一定举证责任,如证明起诉符合法定条件、证明自己提出申请的事实等。如需咨询相关法律问题,请前往法律咨询渠道。
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规定。根据《行政诉讼法》相关规定,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需要提供证据和规范性文件。但原告在某些事项上也需要承担一定的举证责任。举证责任的范围和承担方式有所不同,当发生举证责任竞合时,被告应承担说服责任,而原告应承担
房屋强拆主体不明时如何分配举证责任的问题。行政诉讼中适格被告的确定原则并不完全适用,特别是在房屋征收与补偿过程中强拆主体难以确定时。市、县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承担房屋征收与补偿工作的法律责任,但如果强拆主体不明确,人民法院应根据职权法定原则和举证责
行政诉讼中的证据保全程序及要求。当事人应在举证期限届满前向法院申请证据保全,以书面形式提出申请并说明证据详情。法院有权要求申请人提供担保。主体为当事人,包括原告、被告和诉讼第三人。同时遵守相关法规和司法解释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