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退货权利: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如果经营者提供的商品不符合质量要求,消费者有权要求超市退货。如果没有国家规定或当事人之间的约定,消费者可以在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如果商品在七日后符合法定解除合同的条件,消费者也可以及时退货。如果商品不符合法定解除合同的条件,消费者可以要求经营者履行更换、修理等义务。在进行退货、更换、修理时,经营者应当承担必要的运输费用。
2. 赔偿权利: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如果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服务导致消费者或其他受害人身体受伤,经营者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如果导致残疾,经营者还应当赔偿残疾生活辅助具费和残疾赔偿金。如果导致死亡,经营者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
3. 增加赔偿: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的规定,如果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服务存在欺诈行为,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增加赔偿其所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如果金额不足五百元,则为五百元。根据其他法律的规定,也可以依照其规定进行赔偿。
4. 惩罚性赔偿:如果经营者明知商品或服务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费者提供,导致消费者或其他受害人死亡或严重健康损害,受害人有权要求经营者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和第五十一条的规定赔偿损失,并有权要求所受损失的惩罚性赔偿不超过双倍。
消费者投诉的应诉受理情况。其中规定了应受理的投诉类型,包括消费者受到损害、经营者未履行法定义务和农民购买生产资料权益受损等投诉。同时,也明确了不予受理的投诉情形,如经营者之间购销活动纠纷、商品超过保修期和合格证期等。此外,文章还提到了酌情处理的情形,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假一赔三规定的执行方式及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解决方法。同时,文章还介绍了质量法中关于假冒伪劣产品的相关规定,重点阐述了生产销售领域和经营性服务活动中使用的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类型。此外,文章还探讨了掺杂掺假行为的认定问题,包括法
消费者的知情权,包括了解商品和服务的相关信息以及消费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权益保护措施。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提供详尽的信息,并通过不同途径获取。为保障消费者知情权,法律规定了商品和服务应符合的标准和要求。消费者的知情权有助于保护其人身和财产安全,促进
虚假广告的法律定义及表现形式。虚假广告定义为广告内容虚假或易引人误解,包括夸大失实、语言模糊和不公正竞争等形式。广告主若涉及虚假宣传,需承担行政责任,如公开更正并支付罚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