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故意杀人罪的对象不能犯导致未遂是否构成犯罪的问题,需要根据具体情节来确定。一般情况下,未遂也构成犯罪,但对于既遂行为,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根据行为的实行能否构成犯罪既遂来划分犯罪未遂形态的一对类型之一,即“能犯未遂”。当犯罪人对有关犯罪事实认识错误,使犯罪行为无法完成犯罪达到既遂,从而使犯罪停止在未遂形态。例如,误用空枪、坏枪射击人,误将碱面当作砒霜毒杀人,误认尸体为活人而开枪射杀等,都属于故意杀人罪中的不能犯未遂。
根据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
在量刑时,应当摒弃不正当观念,既不能认为杀人既遂的要一律偿命,也不能认为杀人未遂的一律不判死刑。需要综合考虑全部案情,正确评价罪行轻重和行为人的人身危险程度,给予适当的刑罚处罚。
根据法学家指导案例网中收录的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故意杀人罪典型案例,可以更直观地解释上述原则。
合同诈骗罪的既遂与未遂的认定标准。根据我国刑法理论,确认犯罪是否既遂以是否具备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为标准。合同诈骗罪也存在未遂形态,区分既遂与未遂的根本标志是行为人是否实际获得对方当事人财物。若行为人已非法占有他人财物并造成被骗人错误认识,则为既遂
毒品运输途中的犯罪行为在刑法中的定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规定,无论毒品在运输途中的哪个阶段,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都属于犯罪行为,并需追究刑事责任和刑事处罚。文章详细阐述了不同情况下犯罪行为的处罚规定,包括单位犯罪和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理
滥用职权罪和徇私舞弊罪的性质和刑罚。滥用职权罪是刑事犯罪行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若滥用职权导致重大损失,将面临不同程度的刑罚,包括有期徒刑和拘役等。徇私舞弊罪同样受到法律制裁,根据情节严重程度,犯罪嫌疑人也会受到相应处罚。此外,还有其他相关法律进行具体
我国刑法规定的刑事犯罪行为状态,包括犯罪未遂、犯罪中止和犯罪既遂等。犯罪未遂指因外部原因未能达到预期结果,犯罪中止则是自动放弃或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对于犯罪中止,法律规定免除或减轻处罚;对于犯罪未遂,可参照既遂犯从轻或减轻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