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医学标准
医学标准要求满足以下条件:- 行为人必须是精神病人,即医学上的精神病人;- 精神病人实施了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且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如果没有这种因果关系,精神病人就排除了无刑事责任能力的可能。2. 心理学标准
导致精神病人实施危害社会行为的原因可能不仅仅是医学上的精神病发作,还可能包括吵架、惊吓等非医学因素。在判断精神病人是否具有刑事行为能力时,也必须考虑这些非医学因素。根据刑法的规定,精神病人的刑事责任能力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完全没有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在犯罪时处于不能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的状态,不应负刑事责任。对于精神病人是否具有刑事责任能力,还需要按照法定程序进行鉴定确认。- 完全有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一般为间歇性精神病。在精神病发作时没有刑事责任能力,而在没有发作时与正常人无异,此时犯罪应承担完全的刑事责任。对于是否具有完全的刑事责任能力,也需要精神病鉴定机构的鉴定结论来审查判断。- 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时应负刑事责任,但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这类病人在犯罪时具有一定的刑事责任能力,但其刑事责任能力在那个时候是不完全的,因此可以适用从轻或减轻处罚的原则。精神病人的刑事责任能力,以及在法律框架下的犯罪是否应被判定为犯罪的问题。《刑法》规定精神病人在无法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的情况下造成危害结果不负刑事责任,但家属或监护人需严格看管和医疗他们。对于女性未成年人犯罪,法律有特殊规定保护其权益。在处罚时会考虑法
强制医疗程序的适用条件、管辖、启动、检察院的审查处理以及法院对强制医疗申请的审查处理。该程序适用于个人实施暴力行为、被鉴定为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以及可能继续危害社会的情况。管辖分为地域管辖和级别管辖,启动程序包括公安机关的发现与移送、检察院的申请和
将孤儿送到福利院是否构成遗弃罪的问题。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只有负有扶养义务的情况下拒绝扶养才可能构成遗弃罪。文章还讨论了遗弃罪的犯罪未遂认定问题,包括如何判断着手实施犯罪行为以及如何区分犯罪未得逞与犯罪中止等。
虚假证词在刑事诉讼中的影响及构成犯罪的情况。在民事诉讼中,虚假证据若情节严重可能触犯刑法第307条。关于虚假诉讼罪,若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妨害司法秩序或侵害他人合法权益,可构成此罪,并受到相应处罚。虚假诉讼行为包括凭空捏造不存在的民事法律关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