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首次犯罪是否会被视为累犯?
时间:2024-01-01 浏览:27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第一次犯罪相关法律知识科普】现在我国犯罪人群逐渐年轻化,未成年人犯罪事件逐年增加。其中有这样的案例,有些未成年人犯罪后,在相关处罚结束后又去犯罪了。那么针对这样情况,第一次犯罪时未成年会不会构成累犯?手心律师网小编将在下文中为您详细介绍,欢迎阅读了解。
未成年人犯罪是否构成累犯的问题
前罪与累犯的关系
对于未成年人犯罪是否构成累犯的问题,需要考虑前罪的概念。前罪指的是未成年人在犯罪行为发生后,刑罚执行的主要部分是在行为人成年后完成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未成年人犯罪不会妨碍累犯的成立。然而,如果刑罚执行的主体部分是在行为人未成年阶段完成的,这种受刑经历就不应当作为累犯的前提。因为在接受刑罚时,行为人的人格尚未完全成型和稳定。
未成年人受刑经历的影响
未成年期间被执行刑罚的未成年人,由于其人格尚未完全成型,对刑罚的体验不足以作为判断刑罚迟钝人格存在与否的依据。累犯要求刑罚必须执行完毕的原因是只有在刑罚效果完全发挥之后,才能得出行为人是否具有刑罚迟钝型人格的结论。而累犯要求“后罪”必须是故意犯罪的原因是只有故意犯罪才能让行为人将刑罚的体验与犯罪意图进行对比,从而考察受刑经历在“后罪”发生时的作用。
未成年人犯罪构成累犯的条件
累犯的主体条件
累犯的构成涉及前后两个犯罪行为。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当第一次犯罪时未满十八周岁,而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之后的五年内再次犯罪时已满十八周岁,这种情况是否构成累犯呢?从实践中分析,如果未成年人在第一次犯罪后被判处有期徒刑,并在刑罚执行完毕后立即再次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故意犯罪,与年满十八周岁后再次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故意犯罪相比,无论是主观恶性还是人身危险性,前者丝毫不比后者低。如果前者不构成累犯,而后者因为犯后罪时已满十八周岁了就可以构成累犯,似乎不公平,也不符合法理。从语义上分析,一般累犯的构成要求前后两个罪都是故意犯罪,且前后两个罪都须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年龄上前后两个罪也都应该年满十八周岁才能构成累犯。因为刑法第六十五条第一款规定“过失犯罪和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除外。”既然前后两个罪中只要有一个过失犯罪,就不构成累犯,那么按照统一性解释原理,前后两个罪中只要有一个属于未成年人犯罪,就不能构成一般累犯。更重要的是,《刑法修正案(八)》的此条修改目的是对未成年人犯罪采取“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贯彻“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因此,从有利于未成年人的角度而言,将未成年人犯罪不构成累犯理解为只要有一个属于未成年人犯罪即可,更能体现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和宽宥政策。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贩卖毒品罪的判处标准及量刑规定
贩卖毒品罪的法律规定和量刑标准,根据《刑法》相关规定,无论数量多少,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都构成犯罪行为。量刑标准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分为严重、较重和一般三种情况,并对单位犯罪和未成年人犯罪有特别规定。多次贩卖毒品将累计计算处罚。
-
附条件不起诉的定义
附条件不起诉的定义及其在检察机关审查起诉未成年人犯罪时的应用。附条件不起诉决定书包括被起诉人的基本情况、案由和案件来源、案件事实、不起诉的依据和理由以及告知事项。同时列举了可以免除刑罚的九种情况,包括境外犯罪、聋哑人或盲人犯罪、正当防卫超过必要限度等
-
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罚原则和程序
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罚原则和程序。包括从宽处理、不适用死刑、教育感化挽救、分案处理、保障诉讼权利、全面调查以及迅速简约等原则。这些原则旨在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实现教育和改造的目的,促进其健康成长。
-
刑罚执行完毕五年以后是否构成累犯
《刑法》关于刑罚执行完毕五年后是否构成累犯的规定。一般来说,五年后不构成累犯,但特定犯罪无论何时再次实施都会构成累犯。文章还介绍了累犯与再犯的区别,包括前罪与后罪的性质、刑罚要求以及时间限制等方面。
-
运输毒品的刑期如何确定
-
未成年犯罪从犯怎么判刑
-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特点及法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