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检察机关的控告,杀人男子面临三项罪名指控,分别是强奸罪、抢劫罪和故意杀人罪。然而,杀人男子对故意杀人罪的指控表示不服。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如果犯罪行为涉及多项罪名,法院将会对这些罪名进行数罪并罚。在这起案件中,法院认为杀人男子的罪行极其严重,因此对他的数罪进行合并处罚,并作出了死刑的判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如果在判决宣告之前,一个人犯下了多项罪名,除了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的情况外,法院应当根据这些罪名的总和刑期,在数罪中选择最高刑期以上的刑期,并在此基础上酌情决定实际执行的刑期。然而,管制刑期的最高限度不能超过三年,拘役刑期的最高限度不能超过一年。对于总和刑期不满三十五年的有期徒刑,其最高刑期不能超过二十年;而对于总和刑期超过三十五年的有期徒刑,其最高刑期不能超过二十五年。
如果在数罪中判处有期徒刑和拘役,那么应当执行有期徒刑。如果在数罪中判处有期徒刑和管制,或者拘役和管制,那么在有期徒刑和拘役执行完毕后,仍需执行管制刑罚。
如果在数罪中判处了附加刑罚,那么这些附加刑罚也必须执行。如果附加刑罚的种类相同,那么将合并执行;如果附加刑罚的种类不同,那么将分别执行。
对于适用缓刑的条件,有以下几点:
被判处拘役或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可以适用缓刑。各国对于可以适用缓刑的刑种有不同的规定。尽管有学者提出可以在判处无期徒刑的同时宣告缓刑两年执行,但我国刑法仅将缓刑适用限定在拘役和有期徒刑这两种短期自由刑,并且规定了短期自由刑的刑期上限为三年以下。这是因为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是刑法的基本原则,刑罚裁量应当与行为人的罪行轻重和刑事责任相当。缓刑对于犯罪分子来说意味着不被关押,附条件不执行原判刑罚,因此缓刑的适用对象应当是罪行较轻的犯罪分子。被判处拘役或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其罪行较轻,社会危害性不大。
适用缓刑的实质条件是对犯罪分子适用缓刑不会再次危害社会。根据犯罪分子被判处的刑种和刑期,仍然不能完全判定其社会危害性的大小,还应考虑其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刑法没有具体规定应考虑的因素,但在司法实践中通常会考虑犯罪动机、是否过失、有无防卫过当和避险过当、是否犯罪预备、中止或未遂等犯罪情节,以及自首、立功或主动退赃赔偿等悔罪表现。此外,还应考虑行为人的个人情状,包括一贯品行、个人经历、学历教育、职业技能、犯罪历史、生活环境、再犯可能性的身体和精神状况等因素。
适用缓刑的排除条件是犯罪分子不能是累犯。刑法规定累犯不得适用缓刑,原因是累犯屡教不改,主观恶性深,适用缓刑很可能再次犯罪或难以防止其再犯新罪。
数罪并罚原则的三种形式,包括吸收原则、并科原则和限制加重原则。吸收原则以轻刑被重刑吸收为原则,但存在重罪轻罚的缺陷;并科原则虽然公平但可能导致刑罚过于严厉,执行困难;限制加重原则在坚持有罪必罚和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基础上采取灵活处罚方式,但仍存在局限性,
惯犯的构成条件,包括客观条件的犯罪行为惯常性和主观条件的犯罪心理习癖性。在认定惯犯时,应避免历史说和现实说的偏见。惯犯通常多次实施同种犯罪行为,具有较大的客观危害性和人身危险性,应依法处理不实行数罪并罚。建议《刑法总则》量刑部分设立惯犯制度并从重处罚
贪污罪与滥用职权罪是否能适用数罪并罚的问题。在中国刑法中,判决宣告以前犯几个罪或是判决宣告后在刑罚执行期间犯新罪都属于数罪并罚的范围。根据不同刑罚之间的关系制定了不同的并罚规则,如何确定数罪并罚的刑罚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此外,还介绍了数罪并罚的具体规定
数罪并罚原则在刑事法律制度中的意义和作用。该原则旨在根据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对一人所犯的多个罪行进行合并处罚,体现了罪刑相适应、有罪必罚和实现刑法目的的要求。数罪并罚原则的具体适用方式包括吸收原则、并科原则、折合原则和分离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