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法 > 刑罚运用 > 缓刑 > 缓刑判决书生效后如何执行

缓刑判决书生效后如何执行

时间:2024-06-26 浏览:23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81668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犯罪分子符合判处缓刑条件的,人民法院是可以判处缓刑的,判决书生效后,就需要执行判决书,那么缓刑判决书生效后怎样执行的?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解答,希望以下的知识对读者有所帮助。

缓刑判决生效后的执行程序

依法释放缓刑人员并告知报到义务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人民法院判处缓刑后,应当释放缓刑人员,并书面告知罪犯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的期限和不按期报到的后果。此外,嫌疑人还需要前往指定社区接受社区矫正。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缓刑执行的规定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436条的规定,对于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的罪犯,人民法院应当核实其居住地。在宣判时,应当书面告知罪犯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的期限和不按期报到的后果。在判决、裁定生效后的十日内,法院应当将判决书、裁定书、执行通知书等法律文书送达罪犯居住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并同时抄送给罪犯居住地的县级人民检察院。

犯罪分子缓刑适用条件

1、过失犯罪相对于故意犯罪的优先考虑

由于过失犯罪的罪过较小,主观恶性不深,再犯可能性较低,因此在判决缓刑时应予以优先考虑。

2、少年犯相对于成年人犯罪的优先考虑

少年犯往往受到社会不良影响和诱惑,走上犯罪道路。他们多为偶发犯罪,且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容易改造,因此应以教育为主。各国对于少年犯都有特殊的保护措施,例如在我国台湾地区,规定了少年犯“受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罚金宣告者”可以获得缓刑,而成年犯则是“受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罚金宣告者”。

3、优先考虑轻微性质的犯罪

在相同条件下,应优先考虑轻微性质的犯罪。例如,在故意伤害和故意杀人两种犯罪中,应优先考虑故意伤害罪;在强制侮辱妇女和强奸罪两种犯罪中,应优先考虑强制侮辱妇女罪。

4、优先考虑从犯、胁从犯相对于主犯

5、优先考虑中止犯、预备犯、未遂犯相对于既遂犯

6、优先考虑积极赔偿相对于消极赔偿

7、优先考虑一开始就认罪并始终认罪的犯罪行为人

在刑事诉讼中,如果被告在庭审过程中一开始就认罪并持续认罪,应予以优先考虑。这反映了被告对自己犯罪行为的悔罪心理和态度。例如,在英国,被告早期认罪的程度越高,量刑折扣的幅度也越大。

8、优先考虑自首立功相对于被迫认罪

9、优先考虑无前科的相对于有前科的

10、优先考虑社会影响小的案件

在判决缓刑时,应优先考虑社会影响较小的案件,相对于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

11、行为人犯数罪一般不适用缓刑

通常情况下,对于行为人犯有多个罪行的情况,不宜适用缓刑。这是因为行为人犯数罪表明其连续犯罪,主观恶性较大,再犯可能性较高,难以保证其不再继续犯罪。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犯罪分子正确适用缓刑的若干规定》中指出,对于贪污、受贿、挪用公款共同犯罪中情节严重的主犯,或者犯有多个罪行的情况,不适用缓刑。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刑事简易程序下的缓刑判决

    刑事简易程序下的缓刑判决。文章介绍了缓刑的适用条件、考验期限、缓刑期间的规定以及缓刑的处理情况,特别是针对军人违反职责罪的特别缓刑规定。在刑事简易程序下,符合条件的犯罪分子可以判处缓刑,并在考验期限内遵守相关规定。根据不同情况,被判处缓刑的犯罪分子可

  • 缓刑的多次适用问题

    我国缓刑的多次适用问题,法律上没有明确规定缓刑次数限制,是否能再次适用缓刑需视具体案件和犯罪嫌疑人态度而定。缓刑的适用条件包括犯罪情节、悔罪表现等。法院在宣告缓刑时会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并可在缓刑考验期内对犯罪分子的活动进行限制。

  • 拘役刑期是否可抵用缓刑期限

    拘役刑期不可抵用缓刑期限的问题。根据刑法规定,拘役是刑事处罚措施而非强制措施,其刑期不能用于抵押缓刑期限。文章还介绍了拘役刑期的计算和折抵方式,以及缓刑撤销的情形和处理方式。另外,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不适用社区矫正,而在执行期间享有特定待遇。对于适用

  • 判决前认罪能否判处缓刑

    判决前认罪能否判处缓刑的问题。取决于是否符合缓刑条件,被告人自愿认罪并符合缓刑条件才有可能被判处缓刑。根据《刑法》规定,缓刑有一定考验期,附加刑仍需执行。诉讼过程中可委托刑事律师帮助争取缓刑。

  • 缓刑判决书生效后如何执行
  • 缓刑期间治安处罚是否收监
  • 判决书长久执行不了怎么办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