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使用虚假的抵押物签订担保合同,旨在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被认定为合同诈骗,当涉及较大金额时构成合同诈骗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的规定,合同诈骗罪的行为具备以下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和履行合同的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且数额较大的,将被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若数额巨大或存在其他严重情节,将被处以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若数额特别巨大或存在其他特别严重情节,将被处以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
以下情形之一构成合同诈骗罪:
在商谈合作项目时,应以是否超过经营范围为标准来判断项目的真实性。详细了解对方的经营范围,如果对方在合作项目中的行为超出了其工商登记核准的经营范围,其行为至少是违法的,应引起高度重视,必要时可以咨询法律专业人士。切忌冲动行事,不要轻易做出决策。
合同公证和见证的内容一般只能证明双方在合同上的签名是真实的,签名的真实并不必然代表合同本身内容的真实。因此,在签订合同时应保持警惕,不要被合同外在形式所迷惑。
对于首次交易的对象,厂商们应通过查验身份证或前往工商局查询资料来核实对方人员、单位的真实性,防止不法分子利用虚假身份和单位行骗。
虽然不法分子想出了许多较为隐蔽的诈骗方法,但在实施过程中并非没有痕迹可寻。因此,商家们在交易过程中应保持警惕,注意一些反常现象,例如突然增加交易量、拖延交接货物的时间、对方提供的信息不一致、频繁变换联系方式等。尽量避免出现人货分离的情况,因为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法分子想要骗取货物都会想方设法让送货人与货物分离,在拖住送货人的同时,将货物暂时藏匿。因此,供货方在送货时,如果未收到足够的货款,应避免出现人货分离的情况,以免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在交易过程中,如果遇到对方以房产、货物、票据作为抵押的情况,应尽快通过房产、银行等部门核实抵押物品的真实性以及是否存在重复抵押的情况,以降低受骗几率。
对于那些不熟悉的购货人,尽量避免收取其开出的“远期支票”。因为利用“空头期票”实施诈骗是犯罪分子的常用手法,他们通常会利用支付货款的“档期”,在转移货物后逃匿或将货物销售一空后潜逃。
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其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主体为一般主体,主观上表现为直接故意,并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诈骗行为包括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使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并处分财产,最终导致财产损害。
诈骗罪中夫妻唯一住房是否会没收的问题。根据法律规定,如果房屋是合法财产,则不会被没收,但如果房屋是诈骗所得且非生活必需品,则可能会被没收。文章还讨论了被诈骗的钱能否追回的问题,指出需要综合考虑追回可能性、积极配合警方以及追缴赃款的归属等方面。
本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虚构事实或隐匿真相,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的,诈骗数额应当以行为人实际骗取的数额认定,合同标的数额可以作为量刑情节予以考虑。
从犯罪的构成来看,合同诈骗罪的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合同诈骗罪侵犯的客体是双重客体。从《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的规定不难看出,合同诈骗罪在客观上主要有五种表现形式。当前经济犯罪形形色色,合同诈骗罪严重扰乱市场秩序,属于扰乱市场秩序罪中重要的罪名。我国《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