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诉抢劫转化犯辩护词
时间:2024-09-27 浏览:30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的进步,在日常生活中,相信大家都知道对于违法犯罪行为,人们都会用法律的武器进行维护,对此给于人们相应的保障制度,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了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学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上诉抢劫转化犯辩护词
一、行为不构成抢劫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条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根据该规定,转化型抢劫犯罪适用的前提条件是行为人必须先犯“盗窃、诈骗、抢夺”罪。在本案中,被告人**所盗窃花生的数额仅为200多元,与数额较大800元的起刑点相差甚远,不符合刑法规定转化为抢劫罪的构成要件。
二、关于转化抢劫的认定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劫、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法发[2005]8号)第五部分的规定,行为人实施盗窃、诈骗、抢夺行为,未达到“数额较大”,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情节较轻、危害不大的,一般不以犯罪论处。然而,被告人***在偷盗花生后返回的途中遇到受害人使用凶器威胁其生命健康权时夺过受害人使用的凶器致受害人受伤的行为含有人身防卫的性质。之后在途中又遇人后使用凶器威胁来人使其不敢反抗后逃走的行为虽然符合规定,但问题的关键是被告人**并不是在盗窃的当场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而是在返回的途中进行的。
三、司法解释的效力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六十七条第(四)项和《立法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解释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只能针对审判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法令的问题做出解释,且不能与法律相抵触,其效力低于法律。而最高人民法院将刑法规定的“犯盗窃、诈骗、抢夺罪”扩大为“行为人实施盗窃、诈骗、抢夺行为,未达到“数额较大”显然是与法律相抵触的。在没有对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条进行修改之前,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只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作解释,而不能作扩大解释。对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劫、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法发[2005]8号)第五部分“关于转化抢劫的认定”是严重违反罪刑法定原则的,其没有权利对全国人大作出的法律规定的范围外进行扩大解释。如果此种行为确实有必要由法律明文禁止,完全可以由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刑法进行修改。
综上所述
本辩护人认为本案被告人**的行为不构成抢劫罪,请法院依法查明本案事实,宣告**无罪。此致辩护人:**律师二00九年九月十四日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员工侵占公司财产的法律处罚
员工侵占公司财产的法律处罚。对于侵占公司财产的行为,根据不同的情况和金额大小,会受到刑法和法律的制裁。国有和非国有公司中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侵占财产,将面临有期徒刑和财产处罚。同时,《公司法》和《合伙企业法》也对此类行为做出了相关规定,涉及收受贿赂
-
隐瞒、谎报军情罪的认定
隐瞒、谎报军情罪的认定。该罪侵犯的是军情报告秩序,包括客体要件、客观要件、主体要件和主观要件。隐瞒、谎报军情的行为会对作战造成危害,涉及故意掩盖真实军事情况或报告不真实情况的行为。犯罪主体主要是担负报告军事情况任务的特定人员。
-
伪造、盗窃、买卖、非法提供、非法使用武装部队专用标志罪的界定
非法生产、买卖武装部队制式服装罪的界定。文章详细阐述了该罪的构成要件,包括客体、客观、主体和主观要件,并说明了犯罪行为的情节严重情况。此外,文章还介绍了相应的法律条文和处罚措施。
-
渎职罪的定义和要素
渎职罪的定义、主体要素、客体要素、主观要素和客观要素。渎职罪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妨害国家机关正常活动的行为。犯罪主体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包括从事公务的人员。渎职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主观方面大多数出于故意,少数出于过失。
-
挪用公款罪的构成要件
-
挪用公款是否构成犯罪及相关处理措施
-
上诉抢劫转化犯辩护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