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窃罪能否刑事和解
时间:2024-02-18 浏览:17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盗窃罪侵犯的客体是财产权利,所以盗窃案件的犯罪分子是需要对被害人进行赔偿的,而刑事案件是有和解制度的,那么盗窃罪能不能刑事和解?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解答,希望以下的知识对读者有所帮助。
盗窃罪的刑事和解程序及注意事项
一、盗窃罪的刑事和解程序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于盗窃罪犯罪嫌疑人如果可能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案件,在双方自愿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刑事和解,由司法机关主持和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八十八条的规定,以下情况下双方当事人可以和解:1. 涉及民间纠纷,可能被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犯罪案件;2. 除渎职犯罪以外,可能被判处七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过失犯罪案件。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五年内曾经故意犯罪,则不适用刑事和解的程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八十九条的规定,双方当事人和解后,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应当听取当事人和其他相关人员的意见,对和解的自愿性和合法性进行审查,并主持制作和解协议书。
二、办理刑事和解的注意事项
1. 公安机关在办理刑事和解案件时,应当依法及时办理受理和立案手续。公安机关应当及时、客观、全面地收集和固定相关证据,查明案件事实,明确因果关系和法律责任,并及时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公安机关不得以刑事和解为由降低取证要求或简化处理程序。同时,公安机关要严格遵守法定办案期限,不得以刑事和解为由拖延办案。2. 对于符合刑事和解条件的案件,公安机关在查明案件基本事实后,应当及时告知双方当事人可以进行刑事和解。除交通肇事案件外,公安机关还应当告知被害人诉讼权利以及相应的程序性法律后果。告知的情况应当制作笔录,并由双方当事人签字确认。如果当事人和解不成功或明确表示不需要刑事和解,公安机关应当立即进入移送起诉程序。如果双方当事人在案件未移送起诉前再次提出和解申请,公安机关应当允许,但次数限制为一次。对于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和解的案件,应当形成《和解协议书》,并在达成协议后三日内,且侦查期限届满十日前,提交公安机关。公安机关应当按照规定对刑事和解的合法性、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审查情况应当制作笔录,并由双方当事人签字确认。经审查认定和解成功的,对符合撤案条件的,可以依法作出撤案处理,并报同级检察机关备案;对于其他案件,公安机关应当在全案侦查终结后制作《起诉意见书》,其中应明确说明此案已和解,可建议检察机关作出不起诉决定。3. 检察机关在受理公安机关移送起诉的刑事和解成功的案件后,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但必须经过检察委员会讨论后才能决定。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员工侵占公司财产的法律处罚
员工侵占公司财产的法律处罚。对于侵占公司财产的行为,根据不同的情况和金额大小,会受到刑法和法律的制裁。国有和非国有公司中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侵占财产,将面临有期徒刑和财产处罚。同时,《公司法》和《合伙企业法》也对此类行为做出了相关规定,涉及收受贿赂
-
隐瞒、谎报军情罪的认定
隐瞒、谎报军情罪的认定。该罪侵犯的是军情报告秩序,包括客体要件、客观要件、主体要件和主观要件。隐瞒、谎报军情的行为会对作战造成危害,涉及故意掩盖真实军事情况或报告不真实情况的行为。犯罪主体主要是担负报告军事情况任务的特定人员。
-
伪造、盗窃、买卖、非法提供、非法使用武装部队专用标志罪的界定
非法生产、买卖武装部队制式服装罪的界定。文章详细阐述了该罪的构成要件,包括客体、客观、主体和主观要件,并说明了犯罪行为的情节严重情况。此外,文章还介绍了相应的法律条文和处罚措施。
-
渎职罪的定义和要素
渎职罪的定义、主体要素、客体要素、主观要素和客观要素。渎职罪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妨害国家机关正常活动的行为。犯罪主体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包括从事公务的人员。渎职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主观方面大多数出于故意,少数出于过失。
-
挪用公款罪的构成要件
-
挪用公款是否构成犯罪及相关处理措施
-
盗窃罪能否刑事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