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法 > 刑法罪名 > 侵犯财产罪 > 未成年孩子犯抢夺和抢劫如何处罚

未成年孩子犯抢夺和抢劫如何处罚

时间:2024-06-20 浏览:24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83054
【未成年孩子犯抢夺和抢劫如何处罚相关法律知识科普】由于未成年人的心智不够成熟,因此当今社会未成年人犯罪越来越多,其中抢夺罪尤其常见。那么对此很多人都不知道未成年孩子如果犯抢夺和抢劫处罚的问题?手心律师网小编将在下文中为您详细介绍,欢迎阅读了解。

未成年人犯抢夺罪和抢劫罪的刑事处罚

一、抢夺罪的定义和刑事处罚

抢夺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乘人不备,公开夺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作为中国刑法第五章侵犯财产罪中的一项罪名,抢夺罪属于介于盗窃罪和抢劫罪之间的犯罪形态。

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七条的规定,抢夺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抢夺的,将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将处以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将处以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如果抢夺行为涉及携带凶器,则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罚规定如下: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对于未满十六周岁的人,如果不予刑事处罚,将责令其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情况下,政府也可以收容教养。

二、抢夺罪的认定标准

抢夺公私财物必须达到数额较大的标准才能构成犯罪,即数额较大是抢夺罪的法定条件。如果行为人抢夺的公私财物价值未达到“数额较大”的标准,不构成犯罪,而应视为违反治安管理法规的行为。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3条的规定,即使抢夺公私财物达到“数额较大”的标准,但若具有以下情形之一,可以免予刑事处罚,视为刑法典第37条规定的“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处罚”:

  1. 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作案,属于初犯或者被教唆犯罪的;
  2. 主动投案、全部退赃或者退赔;
  3. 被胁迫参加抢夺,要求行为人的行为不可能构成抢夺罪。例如,债权人多去债务人的财物以抵偿债款或实现债权的行为,属于民事纠纷,不应以抢夺罪论处。

三、未成年人的转化型抢劫

未成年人的“抢劫罪”不包括转化型抢劫。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如果在盗窃、诈骗、抢夺他人财物的过程中,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当场使用暴力,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或者故意杀人,将分别以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

也就是说,未成年人实施暴力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时,并不会转化为抢劫罪,而是直接以其手段行为定罪处罚。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员工侵占公司财产的法律处罚

    员工侵占公司财产的法律处罚。对于侵占公司财产的行为,根据不同的情况和金额大小,会受到刑法和法律的制裁。国有和非国有公司中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侵占财产,将面临有期徒刑和财产处罚。同时,《公司法》和《合伙企业法》也对此类行为做出了相关规定,涉及收受贿赂

  • 传播淫秽物品罪的定义和危害

    传播淫秽物品罪的定义、危害及处置方法。该罪行涉及传播淫秽物品,扰乱国家对淫秽物品的管理秩序,危害人民身心健康,特别是青少年。传播淫秽物品罪的范围包括书刊、影片等,不以牟利为目的,但情节严重的行为将受到法律制裁。处罚方面,向未成年人传播淫秽物品的行为将

  • 绑架小孩自己养属于什么罪

    绑架小孩自己养的行为被定性为拐骗儿童罪的相关法律知识。拐骗儿童罪指通过欺骗、引诱等手段使不满14周岁的儿童脱离家庭或监护人。相关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拐卖妇女、儿童的处罚有明确条款,包括拐骗未成年人的处罚。文章为公众普及了这方面的法律知识。

  • 未成年犯了寻衅滋事罪检察院教育量刑多少

    未成年犯寻衅滋事罪时,检察院教育量刑的相关问题。检察院在量刑时会考虑年龄、犯罪情节、社会危害程度等因素,法律对未成年罪犯予以从轻或减轻处罚。对于口头谩骂等行为是否构成寻衅滋事,需全面分析其情形。文章还阐述了判定寻衅滋事行为是否构成犯罪需要考虑的多个因

  • 单位雇佣童工该怎么处罚
  • 未成年犯罪罚金谁交的呢
  • 盗窃罪会交处罚金吗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