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法 > 刑法罪名 > 渎职罪 > 骗取国家专项资金的主体应是什么

骗取国家专项资金的主体应是什么

时间:2024-05-25 浏览:28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83675
骗取国家专项资金是一项大罪,国家严格管理此类事件。那么骗取国家专项资金的主体应是什么?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了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学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骗取国家专项资金的主体应是什么?

一、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国家机关是指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建立起来的中央和地方各级政权机关和管理机关。它包括各级中国共产党委员会、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军事机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等机关,以及各民主党派的管理机构。

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是指在以上这些机关中从事组织、领导、监督、管理等职务活动的人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国家干部和公务员。它不包括从事劳务性的人员,如国家机关中的门卫、炊事员、清洁工等勤杂人员和部队的战士。

二、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国有公司包括国有独资公司,国有公司之间参股联营组建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为国有公司所控股的公司。国有企业是指国有公司以外的财产所有权归国家所有的工业、农业、交通业、商品生产经营企业和第三产业。国有事业单位是指国家投资兴办的教育、科研、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广播、出版等事业单位,即国家事业单位。国有人民团体是指国家倡导而成立的有利于三个文明建设的群众组织,如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侨联等组织。

在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是指在这些机构中从事组织、领导、经营、管理或履行一定职务的人员。它不包括临时工等编外人员。在实践中,常遇到承包人在承包合同期内利用承包职务的便利,挪用承包国有公司、企业范围内的资金,此情况,承包人能否成为挪用公款罪主体?笔者认为应区别看待:

  1. 职责性承包的承包人,可成为挪用公款罪主体。所谓职责性承包,是指承包人以经营管理经验、技术从事经营管理活动,在承包期内享有经管财产、人才使用、资金使用(对公务使用)等自主权,按规定上缴利润,并获得报酬的承包。其承包的承包人实际是国有公司、企业中主管和经管国家财物的人员,故可成为挪用公款犯罪主体。
  2. 风险性承包的承包人,不能成为挪用公款犯罪主体。风险性承包,是指承包人以财产作为风险抵押担保,除按合同规定上缴一定的承包费或管理费外,享有经营的各种权能,执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一旦亏损到期交不出应付资金或财物,则以担保物作为抵押的承包。其承包,尽管国有公司、企业交给承包人的资金或财物的国有性质不变,但在合同期内允许承包人享有和支配这些公款公物的使用权,挪用这些公款公物,不成为挪用公款犯罪主体。

三、国家机关与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这里讲的委派,指委任和指派。受委派人员不论委派前是否是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不影响其主体资格。在少数非国有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中,国家机关和国有事业单位为行使管理、监督、指导等职能,有时会委派人员到其中从事公务。其委派在多数情况下,是用于含有国有资产的混合股份制公司、企业和中外合资、合作企业,这是因国家机关或国有公司、企业为了对所参与的国有资产行使管理权,而专门在这些企业中委派代表管理国有资产。

由此可见,在含有国有资产的混合股份制公司、企业和中外合资、合作企业中,国家机关或者国有公司、企业委派的工作人员,可成为挪用公款犯罪主体,无可非议。但作为这些企业中非国有资产的投资者及其聘用的人员,能否成为挪用公款罪主体?有的认为,含有国有资产的混合股份制公司、企业和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生产经营要受国家宏观调控,甚至有的还纳入地方政府或国家计划,企业的利润除部分归非国有投资者外,其它部份归国有公司、企业和通过纳税等途径上缴国家财政,其财物具有国有公款公物性质,主管、经管和经手财物的人员实际上也是经有关机关或者国有公司、企业的同意和认可,应属于国家机关和国有公司、企业委派的人员,故可构成挪用公款犯罪主体。笔者不赞同这些观点,因为含有国有资产的混合股份制公司、企业和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尽管公司、企业的资产含有国有资产,但公司、企业的性质属于非国有公司、企业;在非国有公司、企业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必须经国家机关或者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的委派,才成为挪用公款罪主体。混合制公司、企业和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的非国有资产的投资者及其聘用的人员,不是国家机关或者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的人员,只不过是同意与他们合营。故不能成为挪用公款犯罪主体。

四、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

以上知识就是小编对相关法律问题进行的解答。骗取国家专项资金犯罪主体包括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国家机关与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如果大家对于这个问题还有什么疑惑,我们有专业刑事辩护律师为您服务。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滥用职权行为是否构成犯罪行为

    滥用职权行为不构成犯罪行为,而是属于结果犯,涉及滥用职权罪与渎职罪中的罪名存在法条竞合关系。对于滥用职权行为导致的重大损失,包括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等,应依法认定为犯罪行为,并给出了具体的认定标准。

  • 渎职罪的定义和要素

    渎职罪的定义、主体要素、客体要素、主观要素和客观要素。渎职罪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妨害国家机关正常活动的行为。犯罪主体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包括从事公务的人员。渎职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主观方面大多数出于故意,少数出于过失。

  • 渎职罪20万判刑吗

    渎职罪中涉及国有资产管理的犯罪,特别是导致公共财产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万元人民币或导致他人死亡的情节。狭义上,此类犯罪可能面临有期徒刑的刑事处罚,广义上还包括多种类型,如徇私舞弊型、滥用职权型和玩忽职守型等。这些行为不仅破坏国家机关运作,也给国家和人

  • 渎职罪金额怎么量刑

    渎职罪的量刑问题。渎职罪的量刑不仅考虑贪污金额,还包括犯罪细节、结果、社会危害程度等因素。法院在判决时会综合考虑所有因素,保证量刑公平合法。渎职罪包括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等罪名,法官会综合考虑证据和法律规定进行公正判决。

  • 失职渎职罪怎么判
  • 玩忽职守罪的特征是什么
  • 滥用职权罪案件性质怎么判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