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外执行程序:对具备暂予监外执行条件的罪犯,人民法院判决时,可直接决定。人民法院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应当制作《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载明罪犯基本情况、判决确定的罪名和刑罚、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原因、依据等内容,并抄送人民检察院和罪犯居住地的公安机关。在判决、裁定执行过程中,对具备监外执行条件的罪犯,由监狱提出书面意见,报省、自治区、直辖市监狱管理机关批准。在看守所、拘役所服刑的罪犯需要暂予监外执行的,应由看守所或拘役所提出书面意见,报主管的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审查决定。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机关应当将批准的决定抄送人民检察院。徇私舞弊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罪是指司法工作人员徇私舞弊,对不符合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条件的罪犯予以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行为。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
1、刑罚执行机关的工作人员对不符合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条件的罪犯,捏造事实,伪造材料,违法报请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
2、人民法院和监狱管理机关以及公安机关的工作人员为徇私情、私利,对不符合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条件的罪犯的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申请,违法裁定、决定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
3、不具有报请、裁定或决定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权的司法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徇私情、私利,伪造有关材料,导致不符合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条件的罪犯被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
4、其他违法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行为。
监视居住作为拘捕前置措施的法律问题。在实践中,一些侦查机关将监视居住作为临时性措施,用于在短时间难以获得逮捕和定罪证据的犯罪嫌疑人。但按照刑事诉讼法规定,监视居住应符合特定情况,不应作为拘捕前置措施。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需遵守规定,若无违规
犯罪分子若患有抑郁症是否能保外就医的问题。依据法律规定,如果不属于严重疾病或生活不能自理的情况,是不能保外就医的。但若病情严重,可以通过特定程序暂予监外执行。申请流程包括书面申请、医疗鉴定、审查审批等环节,并由居住地公安机关执行和监督考察。
刑事诉讼法中关于再审案件强制措施的规定。文章指出逮捕由公安机关决定,与审判监督程序无关。对于再审案件,如果需要对被告人采取强制措施,由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依法决定。同时,文章还涉及了监外执行、附条件不起诉以及公诉案件和解等方面的规定,包括公安机关和检
监外执行的概念和适用范围。监外执行是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拘役的罪犯采取的特殊行刑方式,基于特定原因使其暂时不在监狱内执行刑罚。适用对象仅限于有期徒刑犯,适用条件包括患有严重疾病、怀孕或哺乳、生活不能自理但不会危害社会等情况。监外执行的情况分为法院判决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