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忘物是指根据财产所有人或持有人的意思,暂时放置在某地后被遗忘而未完全失去控制的动产。
遗失物是指不基于物主的意思而偶然失去但又未完全失去控制的动产。
遗弃物是指基于财产所有人的意思而抛弃的动产,例如垃圾、工厂废渣和废水。
这些概念的共同点是:
遗忘物、遗失物和遗弃物都是动产,因为它们是财产所有人或持有人对物体数量、体积和价值的松驰表现。不动产由于不能移动或移动后会改变性质,所以不能被归类为这类财物。
财产所有人或持有人对于遗忘物、遗弃物的松驰以及时遗弃物的放任和抛弃都是基于意念的形成。当意念出现“空白点”时,财产所有人可能对财产松驰;相反,当意念认为该财产已成为废物时,财产所有人就会在意念驱使下抛弃。
持有人因疏忽而完全丧失对财物的实际控制力,并且通常难以回忆起财物的确切失落地点。相比之下,遗忘物的持有人通常能够回忆起财物的确切遗失地点。因此,失主在丧失对财物的控制支配力的程度上存在区别。
当持有人将财物丢失于公共活动空间时,任何第三人发现后都有权拾得。根据我国刑法和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拾得他人遗失物的人应当归还给失主,而拾得者因此而支出的费用应由失主偿还。对于拒不归还他人遗失物的行为,应当按照不当得利行为追究其侵权的民事责任。而对于拒不交还他人遗忘物的行为,则应当以侵占罪论处。刑法上将遗忘物与遗失物分开规定的原因是因为无论从侵占罪立法过程还是从法律用语的规范性角度来看,遗失物和遗忘物都有其约定俗成的含义。
抵押权的善意取得问题。案件中,银行作为抵押权人,在登记名义人李某无权处分的情况下,基于善意取得了房屋抵押权。文章解读了善意取得制度在不动产抵押权方面的应用,包括其理论基础和构成要件,并认为银行以善意取得的方式取得了抵押权。房屋的真正所有权人胡某应向李
刑法的时间效力的规定方式,包括生效时间、失效时间和溯及力。刑法的生效时间一般有两种规定方式:从公布之日起生效和公布后过一段时间再施行。失效时间也有两种方式:国家立法机关明确宣布失效和自然失效。关于溯及力,我国刑法采用从旧兼从轻原则。
非法占有他人遗失物将可能涉嫌构成侵占罪,将可能被判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将他人的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本条罪,告诉的才处
不可行,不构成犯罪,但构成不当得利,属于民事纠纷,失主可以向法院起诉要求返还,如果销毁,失主可以索赔,但要举证该物品的价值。不当得利人应将其所得的不当利益返还给受损失的人。将他人的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