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扭送是指公民在当场抓获违法犯罪分子后,强制将其送交司法机关处理的行为。根据中国法律,只有满足扭送条件的公民才有权进行扭送。
扭送是中国法律赋予公民在紧急情况下协助司法机关打击犯罪的一种权利。一旦公民抓住犯罪嫌疑人,应立即将其送交司法机关,而不能私自拘禁。无论扭送对象是否在司法机关的管辖范围内,司法机关都应接受并立即进行讯问。如果认为该嫌疑人不构成犯罪或者并非通缉在案的,应立即释放;如果需要进一步审查处理,应根据管辖分工将其移交给主管机关处理;如果需要拘留或逮捕,应按照法定程序立即办理拘留或逮捕手续。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对扭送结果的规定,公民只能将扭送对象送交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人民法院,而不能是其他机关或单位。这一限制对于保护扭送对象不受非法处置非常必要。然而,在实际司法实践中,这一做法不利于顺利扭送,因为许多犯罪分子总是试图逃脱,不顾一切地反抗,这必然会对扭送人的人身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因此,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有必要扩大接受扭送对象的范围。建议规定如下:除司法机关外,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基层公安保卫组织或人员(包括治安联防部门、街道、村镇的治安保卫组织、人员)都应有义务接受扭送对象。然而,对于扭送对象的处理权仍然只归于司法机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方便扭送行为并鼓励公民参与。
讯问时间的限制及相关规定。在传唤和拘传的情况下,时间不得超过12小时,案情重大复杂可延长至24小时。对已被拘留或逮捕的犯罪嫌疑人,应在24小时内讯问。讯问时需由至少两名侦查人员进行,地点应在看守所内或在指定地点,并需出示证明文件。讯问过程中需制作笔录
公民扭送犯罪嫌疑人的必要程序,包括公民扭送的法定情形、接收机关的处理程序以及对扭送人的奖励和告诫。公民扭送是打击犯罪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必须遵循法定程序,确保不侵犯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
治安违法扭送的法律依据,分析了扭送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如法律性质不明确、人权保障不足和规定过于抽象等。同时,文章还介绍了治安管理违法行为的构成要件,包括主体、客体和客观要件,并讨论了是否需要主观过错作为构成要件的问题。
公民扭送是否属于刑事强制措施范围的问题。根据刑事诉讼法第63条规定,公民扭送是配合公安司法机关采取强制措施的一种辅助手段,不属于强制措施。扭送的对象主要是现行犯、通缉犯、越狱犯和被追捕者。公民扭送有时会出现错扭情况,增加了被扭送对象人权受侵害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