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查人员在犯罪现场提取的犯罪嫌疑人的指纹和带有血迹的凶器被视为原始证据。然而,这些证据不能单独直接证明案件的主要事实,因此被认为是间接证据。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五十条的规定,可以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都被视为证据。证据的分类包括:
所有的证据都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
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的划分是基于证据与案件主要事实之间的联系,而不是基于证据的真实程度。因此,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并没有可比性的问题。不论是直接证据还是间接证据,在证明案件事实真相方面都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们没有证明力大小之分。
然而,由于间接证据只能反映案件的次要事实,无法直接证明主要事实,因此凭借间接证据定案与凭借直接证据定案相比,证据的数量显然存在较大差异。单个的间接证据(即使经过查证属实)无论如何不能说明案件的真相,因为仅凭一具孤立的间接证据,可以得出多种不同的结论,即对于间接证据与待证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可以有多种解释。因此,仅依靠个别证据是不够的,必须依靠一系列证据构成的完整证据体系,即由一个个互相联系的证据所构成的证据锁链。
犯罪嫌疑人供述排除的情形。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对于采取暴力、威胁、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等非法手段获取的犯罪嫌疑人供述应当予以排除。同时,强调依法调查和收集证据的重要性,非法手段收集的证据无效,被处罚人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所处的特殊地位。被害人在公诉案件中不承担举证责任,但仍需履行一定的权利和义务,提供某些证据协助查明案情。被害人的陈述作为独立证据,在刑事诉讼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犯罪嫌疑人讯问的法律要求和注意事项。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的侦查人员负责讯问犯罪嫌疑人,必须有至少两名侦查人员在场。对于不同情况下的犯罪嫌疑人,有不同的讯问方式和要求。讯问过程中应制作笔录,并保障犯罪嫌疑人的权益,不允许使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
刑事直接证据的定义、种类与特点。刑事直接证据能够直接证明案件主要事实,包括当事人陈述、证人证言、书证、视听资料和物证等。其特点在于与案件证明关系直接,收集审查困难,易假失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