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曾作出虚假陈述,再次提审和开庭时可以如实说明案件真相,并解释之前提供虚假陈述的原因,可进行翻供。如果陈述是真实的,则无需翻供,否则将承担法律后果。法院在处理所有案件时都注重证据和调查研究,不轻易相信口供。
刑事诉讼是围绕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刑事责任展开的,因此对于被追诉的对象来说,口供的真实性非常重要。只有经过查证属实并有其他证据佐证的口供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
需要审查口供是在何种情况下提供的,是在哪次审讯中提供的,供认的动机和目的,是否存在共谋、串供的情况,是否存在刑讯逼供、诱供、骗供、指名问供等行为,以及是否存在翻供等情况。
需要结合被告人的身份和与被害人的关系来分析供述和辩解是否符合情理。需要考虑口供的时间、地点、手段、过程、动机、目的和后果等因素,以及口供前后是否存在矛盾。
在审查共同被告人的口供时,需要考虑他们之间的利害关系以及在共同行为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如果他们的口供一致,需要注意是否存在串供或共谋的可能;如果口供存在矛盾,需要注意是否存在互相推卸责任、嫁祸于人的情况。此外,还需要注意个别人包庇他人、承担全部责任的情况。
被告人的品质和一贯表现对于其是否能如实陈述案件事实是一个主观因素。
通过综合审查和判断全案证据,可以判断口供与其他证据之间是否存在矛盾。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三条的规定,对于所有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视证据和调查研究,不轻易相信口供。如果只有被告人的口供而没有其他证据,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并处以刑罚;如果没有被告人的口供,但有确实充分的证据,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并处以刑罚。
确实充分的证据应满足以下条件:
(一) 有证据证明定罪量刑的事实;
(二) 据以定案的证据经过法定程序查证属实;
(三) 综合全案证据,对所认定的事实已排除合理怀疑。
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所处的特殊地位。被害人在公诉案件中不承担举证责任,但仍需履行一定的权利和义务,提供某些证据协助查明案情。被害人的陈述作为独立证据,在刑事诉讼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案犯证言在刑事定罪中的作用。在只有被告人供述而没有其他证据的情况下,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但当被告人的供述与其他证据,包括证人证言等相互补充、配合,形成完整证据链时,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法律规定重视证据而非轻信口供,证据确实、充分方可定罪。《刑事诉讼
犯罪嫌疑人讯问的法律要求和注意事项。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的侦查人员负责讯问犯罪嫌疑人,必须有至少两名侦查人员在场。对于不同情况下的犯罪嫌疑人,有不同的讯问方式和要求。讯问过程中应制作笔录,并保障犯罪嫌疑人的权益,不允许使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
刑事直接证据的定义、种类与特点。刑事直接证据能够直接证明案件主要事实,包括当事人陈述、证人证言、书证、视听资料和物证等。其特点在于与案件证明关系直接,收集审查困难,易假失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