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的合法性,亦称为证据的法律性,是指在执业过程中,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察人员和当事人根据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对证据进行收集、固定、保全和审查认定后,才具有合法性。
证据的合法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证据主体合法是指形成证据内容的个人或单位,必须符合法律的要求。如果证据主体不合法,将导致证据的不合法。为保障证据的真实性,法律对证据主体的要求进行了规定。例如,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不能作为证人,作出鉴定结论的主体必须具备相关的鉴定资格等。
证据形式合法是指证据不仅在内容上要真实,还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要求。例如,单位向法院提交的证明文书必须有单位负责人签名或盖章,并加盖单位印章;保证合同、抵押合同等需要以书面形式的合同文本加以证明。
证据取得方式合法是指当事人收集的证据材料能否作为法院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取决于该证据材料的取得方法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法律规定证据取得方法必须合法,以保障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例如,利用视听资料来证明案件事实时,要求视听资料的取得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如他人的隐私权等。常见的容易侵犯他人隐私权的证据取得方式包括偷录和偷拍。此外,法院调查收集证据时应由两人以上共同进行,不得由一名审判员或书记员独立调查,属于应当回避的审判人员也不能进行证据调查。
证据材料最终作为证据,必须经过一定的诉讼程序。未经过法律规定的程序,该证据仍然不能作为认定案件的根据。证据的质证程序是指证据在法庭上出示,并由当事人质证。未经过质证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当事人在证据交换过程中认可并记录在卷的证据,经审判人员在庭审中说明后,可以不经过质证,直接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以下是一些不合法的证据材料: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不能作证。因此,无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精神病人作为证人提供的证言不符合法律对证据收集、提供主体的规定,属于非法证据。
以威胁、欺骗、引诱等非法方式收集证据是不合法的。在行政诉讼中,被告向原告和证人收集的证据,因为不具备收集程序的合法性,这种情况下收集的证据也是不合法的。
根据《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的规定,证据有七种表现形式,包括书证、物证、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视听资料、鉴定结论、勘验笔录和现场笔录。这些规定旨在从形式上保障证据事实内容的客观性,如果不符合以上七种形式,收集的证据就是不合法的。
法律要求特定形式或履行法定手续才能成立的书证,还必须符合特定形式。例如,证明婚姻关系成立的书证必须是经过婚姻登记机关登记后取得的结婚证。
异议人针对某保全裁定提出的异议申请。异议人请求法院解除对特定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并阐述了相关事实与理由,包括与第一被异议人的约定以及第二被异议人申请财产保全措施的情况。异议人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向法院提出异议,并附上相关证据材料。
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所处的特殊地位。被害人在公诉案件中不承担举证责任,但仍需履行一定的权利和义务,提供某些证据协助查明案情。被害人的陈述作为独立证据,在刑事诉讼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犯罪嫌疑人讯问的法律要求和注意事项。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的侦查人员负责讯问犯罪嫌疑人,必须有至少两名侦查人员在场。对于不同情况下的犯罪嫌疑人,有不同的讯问方式和要求。讯问过程中应制作笔录,并保障犯罪嫌疑人的权益,不允许使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
因公出差引发的交通事故中的工伤认定申请流程。申请人需要提交工伤认定申请书,内容包括申请人的基本信息、事故的时间地点及受伤情况,同时需要附上相关证据材料,如劳动合同、受伤者的身份证、病历报告等。此外,申请人还需提交交通事故的责任认定书等相关文件。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