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失致人死亡罪是一种刑事犯罪,可以由公诉机关提起公诉或由被害人自行起诉。
如果行为人承担了刑事责任并且司法机关已经启动了相应的程序,那么这属于公诉案范围。在公诉案中,除了刑事责任外,还可以附带民事诉讼。
如果行为不构成犯罪,只涉及民事赔偿,那么被害人需要自行起诉。
过失致人死亡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生命权是指自然人以其生命维持安全利益为内容的人格权利。这一权利被认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宪法对其予以保护,刑法应当贯彻宪法的原则。剥夺他人生命权的行为,无论是故意还是过失,都具有社会危害性,应受到刑法的制裁。刑法第232条规定了故意杀人罪,而过失致人死亡罪则在本条款中规定。
过失致人死亡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通过过失导致他人死亡的行为。要构成这一罪名,客观方面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要素:
过失致人死亡罪的主体要件适用于一般主体,即达到法定责任年龄并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都可以构成该罪。年满14周岁但未满16周岁的自然人不能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的主体。首先,无论从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客观行为还是社会危害性来看,该罪都不是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其次,对于过失致人死亡的结果的预见,要求行为人具备一定的认识和辨别能力。未成年人年满14周岁但未满16周岁,由于身心发育尚未成熟,知识水平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认识能力,以及对自身行为可能造成的危害结果的认识都有一定的限制。因此,他们属于受限制行为能力(包括责任能力)的人,法律上不要求他们对过失行为承担刑事责任。在本次刑法修订中,第17条明确将年满14周岁但未满16周岁的自然人应承担刑事责任的犯罪中的“杀人罪”界定为“故意杀人罪”,这也是有其原因的。
过失致人死亡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行为,即行为人对其行为的结果抱有过失的心理状态。这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主观上没有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他人死亡的结果,而根据法律对行为人实施某种有意识行为时,对可能导致他人死亡结果的主观认识是应当预见的。根据一般人的能力和行为时的客观条件,行为人应该能够预见并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但由于疏忽大意导致未能预见,从而导致严重的危害结果发生,行为人应当对此结果负有法律责任。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被害人死亡的结果,但却过于相信自己能够避免这种结果的发生。由于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他人死亡的结果,因此产生了避免这种结果发生的责任,但却没有有效地防止他人死亡结果的发生,没有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因此,行为人应当对因过于自信而造成的危害结果承担刑事责任。过于自信导致他人死亡结果的发生与间接故意杀人的界限是不同的。
刑事犯罪嫌疑人讯问的次数限制问题。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对犯罪嫌疑人的讯问没有次数限制,但每次讯问时间有限制,连续讯问不得超过12小时。对于复杂案件,最长讯问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且不得连续传唤讯问。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关于被抓的嫌疑人被发现无罪后的处理方
刑事诉讼法中关于犯罪嫌疑人侦查期间拘押期限的规定。侦查期限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延长,包括一般、复杂和特殊情况的案件。在计算侦查期限时,需要考虑法定节假日、路途时间和邮寄等因素。同时,存在重新计算和不计入侦查期限的特殊情况。符合规定的选项包括公安机关在
刑事立案监督的意义在于加强和完善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的立案监督职能,从而打击和惩罚犯罪,防止罪犯逃避法律制裁,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保证国家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三条的规定,如果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不
补充立案刑事诉讼是指在已经立案侦查的案件中,发现新的共同犯罪嫌疑人时,将其列为同案的犯罪嫌疑人并进行侦查。一般情况下,只要新发现的犯罪嫌疑人存在犯罪事实且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就应当对其进行补充立案,并与原案一同侦查。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二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