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公诉前犯罪嫌疑人一般情况下是不能与家属见面的。家属与犯罪嫌疑人的首次见面通常是在开庭审理时,因为在一般案件的公开审理过程中,家属是被允许旁听的。
然而,犯罪嫌疑人可以通过委托律师与家属进行会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38条的规定,辩护律师在侦查阶段可以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帮助,代理申诉、控告,并向侦查机关了解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罪名和案件有关情况,提出意见。此外,根据第39条的规定,辩护律师可以同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会见和通信。其他辩护人经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许可,也可以同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会见和通信。
此外,很多看守所也允许犯罪嫌疑人与家属进行通信。
犯罪事实是量刑的客观根据,没有犯罪事实就无法确定犯罪,量刑就失去了前提。犯罪事实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这里主要讨论广义的犯罪事实。广义的犯罪事实是指客观存在的与犯罪有关的各种事实情况的总和。它不仅包括犯罪构成的基本事实,还包括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
作为量刑根据的犯罪事实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犯罪事实指犯罪构成要件的各项基本事实情况。查清犯罪事实的目的是要确定是哪个人在何种心态支配下,针对何种对象实施了危害行为,并造成了何种危害结果,侵犯了何种合法权益。
犯罪的性质指犯罪行为的法律性质,即某一危害社会的行为经由法律规定并通过审判机关确认的犯罪属性。它表现为行为人的行为构成什么罪,应定什么罪名。
犯罪情节分为定罪情节和量刑情节两种。定罪情节是指影响犯罪性质的情节,它是构成犯罪的必备要素。量刑情节是指犯罪构成基本事实以外的其他事实情况,它会影响和说明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
对社会的危害程度指犯罪行为对社会造成或可能造成的损害程度。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而社会危害程度的大小则是区分罪与非罪、罪轻与罪重以及决定犯罪分子是否适用刑罚以及如何适用刑罚的重要依据。
刑事诉讼法中证据不足不起诉的影响。人民检察院在审查案件时,若发现证据不足或可能存在非法收集证据的情况,可选择要求公安机关补充侦查。经过二次补充侦查后,如仍认为证据不足,将做出不起诉决定,涉案人员不会有案底记录,对其个人声誉和未来发展有积极影响。
公诉案件的定义、特点以及在刑事附带民事案件中的法律咨询。公诉案件是由检察机关代表国家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而提起诉讼的案件。在刑事附带民事案件中,关于原告代理人对刑事部分判决的疑问,律师解答称只能申请抗诉。文章还强调了公诉案件的重要性和作用,包括打击犯罪
刑事案件中的撤案程序。在派出所立案侦查过程中,若事实不清或证据不足,可停止侦查。自诉刑事案件中,自诉人可在判决前与被告人和解或撤回自诉,但涉及特定情况则不适用调解。公诉案件的撤案决定权在检察机关,受害者可就刑事附带民事部分接受调解。根据刑事诉讼法,特
被害人撤诉并不等同于放弃追究法律责任的问题。在公诉案件中,诉讼权属于国家,被害人没有独立的诉讼权利。赔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量刑,但不能成为免罪的依据。即使加害人充分赔偿被害人损失,被害人也不能直接决定公诉案件的处理结果。公诉案件的决定权属于国家,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