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在社区矫正期间年满十八周岁时,将继续按照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相关规定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自2020年7月1日开始生效。
根据第五十七条规定,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在复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享有与其他未成年人同等的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对于有歧视行为的,应由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依法处理。
根据第五十八条规定,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在社区矫正期间年满十八周岁时,将继续按照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相关规定执行。
1、对于被依法判处拘役、有期徒刑并宣告缓刑、判处管制、单处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人民法院应在判决生效之日起7日内将判决书、起诉书副本、执行通知书、结案登记表和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送达其户籍所在地的县(市、区)司法局。如果户籍所在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则以经常居住地为准。
2、对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同时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人民法院应在判决书生效之日起7日内将判决书、起诉书副本、结案登记表和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送达其户籍所在地的县(市、区)司法局,并在执行通知书上注明“暂予监外执行”。
3、对于裁定假释的罪犯,监狱应在其出监之日起7日内将原判决书(复印件)、假释裁定书、罪犯出监鉴定表和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送达其户籍所在地的县(市、区)司法局。
4、对于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监狱应在监狱管理机关批准之日起7日内将原判决书(复印件)、执行通知书、暂予监外执行审批表、具保书和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送达其户籍所在地的县(市、区)司法局。
5、对于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监狱应在其刑满出监前1个月将原判决书(复印件)、罪犯出监鉴定表和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送达其户籍所在地的县(市、区)司法局。
6、对于被决定移送执行社区矫正的罪犯,如果其户籍在当地,人民法院和监狱应将其连同有关法律文书一并移送。如果户籍不在当地,或者在宣判前未被羁押,人民法院和监狱应以书面形式责令其在接到判决书(生效)、裁定书、决定书、释放证明书后7日内到户籍所在地的乡镇(街道)司法所办理登记手续。
7、对于裁定假释、决定暂予监外执行、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看守所应在其出所之日起7日内将有关法律文书送达其户籍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并书面告知其出所之日起5日内到户籍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登记。公安派出所应在接到法律文书或者罪犯登记之日起3日内与乡镇(街道)司法所办理社区矫正衔接,并责令已到派出所登记的罪犯做出接受社区矫正的书面保证。
如何向最高人民检察院申请再审抗诉的流程。当事人对不服的民事判决、裁定可向检察机关申诉,检察院将审查并决定是否立案,如立案则对法院民事审判活动进行审查并决定是否抗诉。符合抗诉条件的案件将提请上一级检察院抗诉,最终法院将开庭审理。
人民检察院对看守所进行事故监督的相关情形,包括被监管人非正常死亡、伤残、脱逃等事故。同时,也介绍了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接受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时的注意事项,包括依法处理、紧急措施、记录成笔录等要求,以及保障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及其近亲属
死刑复核程序中辩护律师的权利,包括听取意见、全面审阅案卷等。程序定义上,死刑复核程序是人民法院对判处死刑的案件进行复查核准的一种特别审判程序。复核程序适用范围及组成也有所涉及,处理结果根据不同情况作出相应裁定。
检察院对不同情形下复议复核期限的确定。对于不予立案决定的复核,期限为收到申请后的三十日内。对于没收保证金和罚款决定的刑事复议复核,公安机关应在七个工作日内作出决定。对于案情重大复杂的情况,经负责人批准可延长复核期限,但不得超过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