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客观状态理论,无主物与埋藏物的区别在于发现时是否处于被埋藏于他物之状态。如果是,则为埋藏物;否则为遗失物。遗失物如果长久埋藏于地下,则为埋藏物;而埋藏物露出地面由他人拾得,则为遗失物。
根据《民法通则》,无主物是指没有所有人或者所有人不明的物,如抛弃物等。无主物可以分为纯粹意义上的无主物和非纯粹意义上的无主物,是指所有人不明的物,而不是指讼争之物。在法律没有特别规定的情况下,按先占原则取得所有权。然而,在法律有特别规定时,根据民法通则第79条规定,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隐藏物归国家所有。
然而,由于法律中对具体无主物是否特别规定存在歧义,导致无主物的确定和归属问题一直十分棘手。
我国民法中并未规定关于无主物的先占取得。虽然在罗马法中早已有关于无主物先占取得的规定,并被许多大陆法系国家所采纳。从普通人的认知角度出发,也很容易接受这一观念:既然是在野外捡到的,那么捡到的人就拥有所有权。
然而,问题在于我国目前法律中规定的“国家所有”范围很广,且并未提及无主物可以先占取得的情况。虽然是否应该修改和完善这样的法律是一个问题,但专家指出,对于民法的规定,记者应当准确报道,避免造成误解。
拾得遗失物不归还的法律后果,包括可能面临的民事诉讼和刑事责任。拾得遗失物后,拾得人有报告、保管和归还的义务。不当得利和侵占他人财物将构成犯罪,并受到处罚。拾得人应妥善保管遗失物并及时归还给权利人,否则将承担法律后果。同时,文章还介绍了拾得人的义务,包
中国关于封闭空间遗失物归属的法律判定。依据中国《民法通则》,遗失物采取不取得所有权主义,失主可通过程序追回。法律明确规定了拾得人的权利和义务,包括归还遗失物和获得报酬的权利。历史立法采取奖惩并重的方式处理遗失物问题。现行民事立法尚未明确规定支付报酬问
城市房地产法中的登记内容,包括总登记、初始登记、转移登记、变更登记、他项权利登记和注销登记等。各类登记均有其特定的申请人和申请时限,并需要提交不同的证明文件和合同资料。这些规定确保了房地产市场的规范运作和权益保障。
原始取得包括生产,获取孳息,先占,添附,拾得遗失物,拾得漂流物、发现埋藏物或者隐藏物,善意取得,时效取得和国家强制取得等。通过生产而取得产品的所有权是一种原始取得,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始取得方式。先占是以所有的意思表示占有无主动产而取得其所有权的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