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在全区建立了“区领导小组—办公室—村—组”的四级工作网络。该网络由党工委书记担任组长,分管书记为副组长,设立预防工作领导小组,由党群局和关工委牵头,联合综治办、妇联、民政、教育、工会等部门成立办公室,统一领导和协调工作。同时,每个村(居)都建立了以党组织和关工委为主体的工作小组,全面负责村居的预防工作。每个村民小组都选出了4-5个有奉献精神和工作能力的“五老”担任关工小组长,负责关爱和帮助区域内的未成年人。目前,每个村(居)平均有80-90名关工小组长,全区有2000多名“五老”志愿者参与其中,他们为减少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做出了努力。
为了实现对未成年人的信息化管理,该区采用现代化手段和新兴媒体建立无形网络。全区分别建立了关工委、老干部、妇联、团委、学校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QQ群、微信工作群,实现工作布置高效、动态收集迅速、经验交流及时,成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工具。
针对留守儿童、单亲儿童、孤儿、残疾儿童、特困生、服刑人员子女、外来务工子女、双差生和问题少年等,该区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重点管控和帮扶。为这些对象提供必要的生活关怀和思想行为的引领,为他们在人生道路上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
该区在全县首创了“五虎村留守儿童之家”,并在全区推广。在这些留守儿童之家中,孩子们可以免费读书、学习,参加各类集体活动,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快乐。目前,全区各村(居)都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累计照顾了4000多人次的留守儿童。例如,沿口村的退休教师韩*临利用自家的两间店面房,举全家之力办起了全天候的家庭辅导站,连续12年义务辅导了300多名学生。通过韩老师的关怀和呵护,一个家住30里外的学生张某克服了网瘾和贪玩等陋习,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最终考上了苏州大学。
为了关爱特困、孤残儿童,该区采取了“代理妈妈”模式,组织有爱心的自愿者与这些弱势儿童一对一结对帮扶。目前,全区有300多个由老师、老干部等志愿者担任的“代理妈妈”,共结成了300多个帮扶对子。
为了帮助重点未成年人,该区建立了“谈心室”和“爱心小屋”。这些地方由德高望重的“五老”志愿者提供心理咨询和成长指导,通过倾诉、心理沟通等方式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开始阳光生活。目前,全区共建立了20个“谈心室”和“爱心小屋”,为全区未成年人提供了500多次心理咨询服务。例如,范堑村的“五老”志愿者与一些有“陋习”的少年进行约谈,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沟通,谈论理想、人生和未来,通过亲身经历给予他们苦口婆心的教育。在这些志愿者的帮助下,这些孩子的心理和思想发生了明显的转变,有了上进心,最终考上了县职业中专。
为了减少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需要汇聚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参与预防工作。所以,该区建立了“四工联动”机制,即党工、关工、社工、义工等联合起来,共同参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形成共识,凝聚力量,齐心协力,依靠大家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做好这项工作。
中国关于童工的年龄界定和相关法律规定。根据法律,童工是指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并且禁止各类单位招用童工。但在文艺、体育等特殊领域,若获得未成年人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同意,可以招用不满16周岁的专业文艺工作者和运动员。此外,学校、培训机构可组织未成年人进
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罚原则和程序。包括从宽处理、不适用死刑、教育感化挽救、分案处理、保障诉讼权利、全面调查以及迅速简约等原则。这些原则旨在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实现教育和改造的目的,促进其健康成长。
中国对未成年工与童工的定义及法律规定。童工指未满16周岁的少年和儿童参与有经济收入的劳动,法律严格禁止企业雇佣童工。未成年工指年满16周岁但未满18周岁的劳动者,组织和个人在招收时需遵守国家相关规定,不能安排从事过重、有毒有害或危险作业。两者主要区别
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都对严重不良行为作了规定。严重不良行为属于违法行为,它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但尚不构成刑事处罚,主要包括以下九种情况:。对于有上述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学生,一是其父母、学校、以及社会上的任何人,都有及时予以制止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