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议前置是指行政相对人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在寻求法律救济途径时,应当先选择向行政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而不能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我国当前的法律体系中,共有6种情况需要复议前置,分别在《海关法》、《国家安全法》、《商标法》、《专利法》、《税收征收管理法》中规定。
《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八十八条规定了涉及税收的复议前置条件。根据该条款,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在与税务机关发生纳税争议时,必须先依照税务机关的纳税决定缴纳或解缴税款及滞纳金,或提供相应的担保。之后,他们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如果对行政复议决定仍有不同意见,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税收征管法》并不是对所有税收相关行政行为都要求进行复议前置。根据法律条文的规定,只有在纳税争议发生时才适用复议前置。那么什么是纳税争议呢?《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第一百条给出了定义。纳税争议是指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对税务机关确定纳税主体、征税对象、征税范围、减税、免税及退税、适用税率、计税依据、纳税环节、纳税期限、纳税地点以及税款征收方式等具体行政行为有异议而发生的争议。总结起来就是“征不征、怎么征、征多少、对谁征”等方面的争议。
需要强调的是,复议前置的规定并不适用于税务机关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例如行政处罚决定、行政许可行为、强制执行措施、税收保全措施等。如果行政相对人对这些行政行为不服,既可以向作出决定的税务机关的上级机关提出复议申请,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不受复议前置规定的限制。
税务行政复议的范围和管辖问题。申请人可以向复议机关提出行政复议申请,对税务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如征税行为、税收保全措施、强制执行措施等不服。同时,也涉及了对税务机关不予办理或答复等行为的不满。申请复议时,可提出对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规定的审查申请。管辖方
行政复议中申请人应承担的义务,包括填写复议申请书、执行被申请人具体行政行为、协助调查取证和履行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复议决定等。同时,文章还介绍了行政复议的具体程序,包括申请、受理、审理和决定等步骤。
行政复议决定的强制执行程序。当被申请人不履行生效的复议决定时,行政复议机关或上级行政机关应责令其履行。若申请人不起诉又不履行,行政机关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复议机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的规定,在不同情况下,按照特定规则申请行政复议。当事人如
劳动局处罚行政复议的相关法律流程。当劳动局对违法行为作出行政复议决定时,应在三十日内答复。行政复议机关需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依法处理或转送其他机关处理。同时,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会提出审查意见,经同意或讨论后作出行政复议决定,包括维持、履行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