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议前置是指行政相对人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在寻求法律救济途径时,应当先选择向行政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而不能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我国当前的法律体系中,共有6种情况需要复议前置,分别在《海关法》、《国家安全法》、《商标法》、《专利法》、《税收征收管理法》中规定。
《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八十八条规定了涉及税收的复议前置条件。根据该条款,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在与税务机关发生纳税争议时,必须先依照税务机关的纳税决定缴纳或解缴税款及滞纳金,或提供相应的担保。之后,他们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如果对行政复议决定仍有不同意见,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税收征管法》并不是对所有税收相关行政行为都要求进行复议前置。根据法律条文的规定,只有在纳税争议发生时才适用复议前置。那么什么是纳税争议呢?《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第一百条给出了定义。纳税争议是指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对税务机关确定纳税主体、征税对象、征税范围、减税、免税及退税、适用税率、计税依据、纳税环节、纳税期限、纳税地点以及税款征收方式等具体行政行为有异议而发生的争议。总结起来就是“征不征、怎么征、征多少、对谁征”等方面的争议。
需要强调的是,复议前置的规定并不适用于税务机关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例如行政处罚决定、行政许可行为、强制执行措施、税收保全措施等。如果行政相对人对这些行政行为不服,既可以向作出决定的税务机关的上级机关提出复议申请,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不受复议前置规定的限制。
税收强制执行措施的对象及程序要求。对象包括未按规定缴纳税款的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未按规定期限缴纳所担保税款的纳税担保人,以及对税务机关处罚决定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或不履行义务的当事人。程序上,税务机关需在责令期满后发出催缴税款通知书,若纳
税务行政复议中被申请人的权利和义务。被申请人有权提出辩护、督促申请人执行原具体行政行为等,并有义务全面接受税务行政复议机关的审查、提供相关材料和证据等。此外,文章还介绍了代理人在税务行政复议中的权利和义务。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参加复议活动,在代理权
行政复议审查合法性的三个要素。首先,行政机关必须行使法定职权,其设立、变更、撤销及职权范围需遵循法律、法规。其次,具体行政行为的客观事实需清楚、证据需确凿。最后,具体行政行为需适用法律、法规正确。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规定,行政复议机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共同点,包括引起行政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解决行政争议的直接目的、合法性审查为核心、不停止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以及不适用调解等方面。同时,文章还涉及了相关法律规定,如原告资格、被告的确定原则、共同诉讼和第三人的参加诉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