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医疗事故 > 医疗事故鉴定 > 医疗事故鉴定标准 > 医疗事故鉴定申请怎么写

医疗事故鉴定申请怎么写

时间:2024-12-13 浏览:15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88322
想要鉴定医疗事故就需要受害人去有关机构进行鉴定,还要写一份事故鉴定申请书,那应该怎么写呢?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这方面的知识,欢迎大家阅读!

医疗事故鉴定申请

申请人及被申请人信息

申请人:[申请人姓名]

被申请人:[医院名称]

地址:[医院地址]

联系电话:[医院联系电话]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姓名:[院长姓名]

申请事项

申请对申请人与被申请人之间的医疗纠纷作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事实和理由

2008年11月11日下午,申请人之子[病人姓名]因身体不适到被申请人处就诊,并住院治疗。至11月13日下午,经检查,诊断为“肺血栓”,并将病情告知病人。至11月14日凌晨,申请人接到医院病危通知后,赶到医院时,看见病人躺倒在离病床2米远的地上,左脸有一伤口,血流至耳朵(已凝固),且手脚冰凉,已死亡。

申请人认为被申请人工作人员违反医疗护理常规,草率治疗,未及时做转院处理,抢救不力,导致病人不治身亡。

一、医疗常规违反

被申请人工作人员未给病人进行病理检查就让其住院,并在住院第二天即11月12日给病人用肺血栓针(已经证实得了肺血栓,当天费用清单为证),第三天下午才检查出病人患的是“肺血栓”,延误了病情,使病人未得到及时救治,最终导致病人死亡。被申请人在明知病人病情很严重的情况下,没有及时给病人予以救治,病房中也没有任何救治设备放置。病人死亡时,并非死在自己的病床上,而是死在离自己病床2米远的地上,且脸上有血。以上情形表明,被申请人未履行应尽的医治和护理义务,严重违反医疗常规,对病人未给予及时救治和护理,是导致病人死亡的最直接原因。

二、转院处理和抢救不力

被申请人在诊断出病人的病情为“肺血栓”后,明知自己无医治条件的情况下,未及时做出转院处理或特级护理,也未及时通知申请人陪护,亦未及时将病人病情严重的情况告知申请人(即下发病危通知书)。这使得病人的感染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病情恶化,且抢救不力,也是导致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未履行告知义务

被申请人在诊断结论出来后,在明知病人病情很严重的情况下,还不及时告知病人家属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使病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接受了草率的治疗和护理,造成病人身体损害,病情迅速恶化,最终导致死亡。

四、解释前后不一致

被申请人工作人员对病人的死亡原因的解释前后不一致,先前说是“肺血栓”,过后又不承认。这种做法让人难以理解,使申请人有理由相信被申请人在对病人的死亡原因上存在推托医责的嫌疑。

综上所述,被申请人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违反医疗护理常规,抢救不力,未及时做出转院处理,并且未履行告知义务,造成病人病情恶化,最后不治身亡。因果关系明显。根据以上事实和理由,现申请作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此致

区卫生局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医疗事故的定义和要件

    医疗事故的定义、构成要件以及处理程序。医疗事故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违反法规,因过失导致患者损害的事故,需经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其构成要件包括主体、违规行为、过失行为、人身损害和因果关系。处理程序中,病员及其家属有权提出鉴定申请,对鉴定结论不服可

  • 再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申请书

    一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再次申请过程。申请人对先前鉴定的”诊治概要”、”分析意见”和”结论”表示不服,并详细列举了对鉴定结果的不同看法和依据。申请人认为鉴定结果不符合事实、不科学、不公正,特别是在医疗过程的常规遵守和告知义务履行方面存在问题。因此,申请

  • 耳聋职业病鉴定后是否可办理残疾证?

    耳聋职业病鉴定后是否可以办理残疾证的问题。文中介绍了残疾证的办理程序、听力残疾的分级标准、听力残疾的检查方法。办理残疾证需前往当地残疾人联合会申请,根据听力损失等级进行分级,评定后获得相应等级的听力残疾证。同时,介绍了听力残疾的检查环境要求和评定方法

  • 法医物证鉴定的意义和程序

    法医物证鉴定的意义和程序。法医物证鉴定利用多种学科理论和方法进行个体识别、亲子鉴定等。鉴定程序包括案件来源、委托、受理、检材保存和检验。检材主要采用DNA分析技术,使用PCR检测ST和线粒体DNA长度多态性。

  • 法院是否有权强制要求进行医疗事故鉴定
  • 儿童在交通事故中的伤残鉴定标准
  • 公民申请法医鉴定的程序与注意事项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